冬寒不减研修热   问学课堂暖意融——滨海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第四次研修活动

创建于2023-12-12
阅读 3193

迈过充满诗意的金秋,迎来瑞雪飘飘的冬日。 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学习、交流的教研平台,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智慧共享,2023年12月12日下午,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相聚在县第二实验小学坎园路校区,围绕“基于‘生·活’课堂的小学语文问学课堂模式研究”这一研修主题,针对县第二实验小学“问学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了工作室第四次研修活动。

问学课堂展风采

  工作室成员首先观摩了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朱长凤老师执教的《月光曲》,《月光曲》是六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节课朱老师通过聆听贝多芬的《月光曲》为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魅力,接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走进文本,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出画面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层层深入,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贝多芬的人格美。课上朱老师用《二泉映月》节选部分引领学生想象、创作、评价,感受文字里表达的浓浓情感,感受文字里描绘的无限遐想,同时进行语句训练,让学生更深入地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县二实小王彬彬老师执教《雾在哪里》一课。 课堂初始,王老师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雨会变成什么?”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并发现“雾、雪、雹、露”的构字特点,让学生进一步丰富了对汉字的认识。课堂上王老师关注学生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发现“连同”“同时”的表达方式,并且借助课文中“海岸”一词拓展“河岸”“对岸”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引导学生关注“雾”孩子的语言,找寻雾的行踪,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由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藏”,感受“雾”的“淘气”。课堂最后,王老师由“活动:雾是如何消失的”用图片和文字表达,来引导学生发现雾消失的奥秘。纵观整节课,亮点不断,精彩纷呈。

讲座引领助前行

两节精彩的课例呈现后,县第二实验小学吴素红老师作《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识字教学》的微讲座,吴素红老师从三个方面对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识字进行解读,一是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识字教学概述,二是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识字教学策略,三是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识字教学案例。吴老师指出真实的情境要切合实际又富有诗意,要具有生活性、融合性、儿童性、审美性。同时吴老师还通过低年级识字教学具体案例向大家展示如何将识字教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如何根据识字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真实有趣的情境。本节讲座不仅拓宽了教师对真实情境的了解,还真实呈现如何实践真实情境,促进了教师的综合素能的全面提高。

随后,县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室于建宏主任作《研制课堂范式,推进“生·活”课改》的讲座,于主任首先带着大家回顾了“生·活”课堂的基本内涵及主张,并且强调了课堂改革行动的总目标就是打造中小学“生·活”课堂范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随后于主任还为我们讲解了课堂教学研制的几个注意点:坚持一个中心,依据两个特点,落实“三为”方针,把握四个环节,厘清五个概念,处理好六种关系。接着为我们呈现目前滨海县各小学研制的比较成熟的几种教学范式,最后阐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四条实施原则。工作室的成员们在于主任的细致专业的讲解中,明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路径,坚定了要将自身专业素养的实践提升融入到日常工作中的信念!

评课研讨共奋进

本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议课评课,江艳老师代表听课教师发言,她围绕着这两节课的课堂基本模式、教学手段的运用、目标的达成等娓娓道来,对两位老师的教学教法进行了精准点评,称赞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坚守了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这一底线。

活动最后,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菊红主任对今天的两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她指出:两位老师的课都关注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特点,抓住了语文要素和学段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朱老师在课堂上解决了书后练习,将活动与任务串起教学活动。王老师对于低年级的教学,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第二,这两位老师在教学中让人惊喜的看到她们都运用了课堂评价机制,两节课既有评书写之美,又有评表达之美。第三,这两位老师都关注了问学课堂的特点,都借助了问学单,利用问学单作为课堂支架,完成课堂的任务。李主任还提出了自己对问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切实性的建议,引得阵阵掌声。相信这样高效务实的研修活动定会引领全体教师立足新课标,进一步深研课堂,不断躬耕实践,实现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冬之美,在于积累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质。教研是一次灵魂的唤醒,也是一次诗意的修行,愿我们在语文课堂这个百花园中,于唤醒中迈步,在诗意中同行,从思维中提升,共研共学砥砺前行!

编辑:王爱如

图片:工作室第三小组全体成员

文字:工作室第三小组全体成员

审核:李菊红

阅读 319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