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础兼谈对句(之一)

海鑫
创建于2023-12-12
阅读 23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海鑫

2022-09-09

什么是楹联?

      《辞海》的解释: 楹联亦称“楹帖”、“对联”、“对子”。 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贴在门上的叫“春联”。字数多寡无定规,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

        尚佐文《楹联概说》认为:楹联的“联邦宪法”大致可概括为:(1)字句对等,即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2)字词对偶,即上下联或同一边相对应位置的字或词属于同一对偶种类;(3)平仄相谐,最基本的要求是上下联末字平仄相反,一般为上联仄收、下联平收;(4)意义自足,即作品内容能独立完整地表达某一主题。

       一般都认为,骈体文和律诗,特别是律诗,就是对联的直系祖先。(白化文《闲谈写对联》)


       大体知道对联是什么样子之后,接着来要先厘清独句联句和分句联句这两种联句形式。

     (1) 独句联句,就是上联或下联只有一个句子,中间没有其它标点。以五言独句与七言独句为主流。

       独句联句,如(作者:郑板桥)镇江焦山自然庵:

汲来江水煮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2)分句联句,就是上联或下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形式,分句之间用标点符号隔开。(当然,对联真正书写张贴出来,一般中间不加标点符号。)

       二分句联句,如(作者:郑板桥)书房:

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

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三分句联句,如(作者:阮元)杭州贡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渐潮来。

       四分句、五分句及以上联句,依此类推,不再举例。


一、分析出句的形式:

(一)第一步,分析出句的平仄。

      以 五言、七言独句联句为例。

       平仄在对联中的安排方式,包括联句的句中规则和分句联句的句脚规则。可用传统四声也可用普通话四声安排平仄,但不能混用。联句句中平仄安排方式,其基本格式依每句字数之多少而定。总的要求是相对部分一联之内要平仄交替,上下联要平仄对立。一般来说,上联最后一个字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平声。

       1.独句联句的平仄。

        平时对句,以五言与七言为主流。 通常将一个字叫作一言,一句有几个字就叫作几言。几言,只是指上联或下联的字数,不是上联字数与下联字数的合计。

       (1)五言与七言的独句联句,分律句句式和非律句句式。联句因之分律句联句、非律句联句。

       五言与七言的律句联句,句中的平仄规则,其基本格式∶

五言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

        或

五言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 仄仄仄平平。


七言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

七言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余德泉《中华对联通论》还指出: 从永明体来说,每句五字和七字的诗句,平仄安排尚有:

五言上联:仄平平仄仄;

下联:平仄仄平平。

七言上联: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四种格式最合“仄顶仄,平顶平”的规矩,应当说地位是很正统的。(注:这种格式,恰好也符合启功先生所说的平仄杆的规则)

     (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使用:

       七言联,在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避免孤平(尽量避免,但不忌。后有论述)、下联不犯三平尾、上联避免三仄尾(尽量避免,但不忌)的前提下,可以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处理字的平仄。会发现,第二、四、六字,必然是平仄平,或仄平仄。

       五言联,可以按照七言联的后五字处理。即五言联,在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避免孤平(尽量避免,但不忌。后有论述)、下联不犯三平尾、上联避免三仄尾(尽量避免,但不忌)的前提下,可以按照“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原则处理字的平仄。会发现,第二、四字,必然是平仄,或仄平。       

       (3)关于“三仄尾”与“孤平”

       关于对联的避忌问题,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提了三条:“(1)忌合掌。(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关于“三仄尾”:依《联律通则》,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但不忌,也就是三仄尾,不是毛病,不能避免的情况下可以出现。

       关于“孤平”:

     《联律通则》对孤平现象没有提及,或说依《联律通则》对联不忌孤平。对联是否该忌孤平,联界尚无统一说法。学院派教授大都主张忌孤平,非学院派大都主张不忌孤平。

       本人的看法,对联原则上不忌孤平,但余德泉、王步高等学院派为主的联家主张忌孤平,折中一点,五言与七言的律句联句,考虑避免孤平,因为避免孤平在声律上更和谐,但不忌,不是毛病,不能避免的情况下可以出现。非律句联句,完全不需要避孤平。也就是只有五言、七言的律句联句有孤平的说法,其它联句(包括五言七言的非律句联句)没有孤平的说法。

      【对于孤平的认定,王力与启功,说法略有差异,这里取王力的说法,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句,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才有孤平现象,其它句式没有孤平现象。】

        2.分句联句的平仄。

         二分句、三分句、四分句等,平仄音律包括分句内的平仄和各分句句脚的平仄。

      分句联句的句脚平仄安排方式,提倡用马蹄韵(可全联一贯到底,也可按联意分段安排),也可以用朱氏规则或李氏规则。平时对句比较少用到,这里略提一下。

       马蹄韵,句脚平仄安排可以用如下的公式来表示∶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公式,每个字代表一句,由右向左反推顺数,句脚平仄安排规则是

      每边一句者为“仄;平”,

      每边两句者为“平,仄;仄,平”,

      每边三句者为“平,平,仄;仄,仄,平”,

      每边四句者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每边五句者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每边六句者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边七句者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边八句者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朱氏规则,即清末朱恂叔之所谓“一联即长至十句,出幅前九句落脚皆平声,后一句落脚为仄声,对幅反是”者。其平仄安排方式为

……平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仄平。

      李氏规则,即句脚单平单仄交替者。明代李开先用得比较多。其平仄安排方式为∶

……平仄平仄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仄平。

        以下就具体分句来说明。只举上联的句脚平仄,下联的句脚平仄相反。

       二分句联句的句脚平仄(只列上联,下联相反即得):

        (1)马蹄韵正格(朱氏规则、李氏规则同): 平仄;

        (2)马蹄韵变格:仄仄;(多见,但避免用)

     三分句及以上联句的句脚平仄(只列上联):

       (1)马蹄韵正格(朱氏规则同):平平仄;

       (2)李氏规则:仄平仄;

       (3)马蹄韵变格:平仄仄;(不多见,避免用)

     四分句及以上联句的句脚平仄(以四分句为例):

      (1)马蹄韵正格:仄平平仄;

       (2)朱氏规则:平平平仄;

       (3)李氏规则:平仄平仄;

       (4)马蹄韵变格:平平仄仄;(极少用,避免用)

        余德泉谈马蹄韵:“每边二至四句者,正格使用最为普遍。每边三句的,变格亦不多见;每边四句以上的,百不见一。”

       朱氏规则,四分句联句的句脚比较多用,五分句以上的联句,最好不用朱氏规则。六分句及以上的联句极少见。

       李氏规则的使用,远不及马蹄韵和朱氏规则多。

       多分句联句的句脚平仄安排,更多的是段合式。余德泉说:“上述三种句脚平仄安排方式(马蹄韵、朱氏规则、李氏规则),并非任何时候都是一贯到底的。一副对联按意思分节之后,如果前后各节的句脚平仄安排仍然符合规则,就叫段合式。”“所谓段合式,不论如何排布,都有明确的规则可合,不是合马蹄韵,就是合朱氏规则或者李氏规则。”

       《联律通则》: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解读: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词性与平仄要求可以放宽。习惯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允许不拘平仄,计最后一字的平仄就行。)       


        3.关于对联平仄的拗救

         对联的平仄是否可以沿用格律诗的拗救规则,没有统一的说法。《联律通则》也没有规定,或者说依《联律通则》对联是没有拗救一说的。

        有一种王力称为“特拗”的,律诗用于尾联的多见。有联家称之为“变格”,以为对联可以采用。

        七言上联:仄仄平平仄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上联:平平仄平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反对者则认为对联不可简单的移用律诗的格律,对联也该有自己的平仄规则。况且,特拗,也是尾联多用,对联主要是借鉴律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对仗规则。

       我们的态度是,尽量不用拗救,尽量用正格。不得已,才用拗救,拗救只用常见的拗救方式。

       另外,拗救,是对于五言七言的律句联句而言,非律句联句,没有拗救一说。       

        4.避免对句与出句同位同韵。

       为了音节的和谐,避免拗口,声律上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尽量避免上联与下联相同位置的字同韵,这个韵可以以现代汉语的韵母来论。如上联的第三字是“花”,下联的第三字是“画”,是同位同韵,尽量避免。

       5.成语的平仄可以放宽

        有些成语或成句,如“胸有成竹”等汉语中的成语,如“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固定词语,在入联时,一般作为一个节奏,平仄主要以最后一个字为准,其他字的平仄放宽。

       成语作为一个节奏入联时,要求尽量做到平仄相谐,但有的成语很难保证完全合乎联律的要求。一般,其节奏点上的字(最后一字)要求严格,非节奏点上的字相对放宽。如“过河拆桥”要入联,一般以“桥”为节奏点论平仄,其他三个字不作严格要求。

      6.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7.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8.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也就是可以突破词性或平仄上的正常规范。 

阅读 23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