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昆明漫步寻至美,才知人间有味是清欢。2023年12月11日,初二语文组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同课异构教研组活动,潘蓉、杨思鸿两位老师选取汪曾祺名篇《昆明的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领略情味。
雨中景物人事,心中爱恋情思——潘蓉老师教学构思
潘蓉:本文属于自读课,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可根据文后的阅读提示设置一个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其中的美。而本文的难点在于学生要从语言当中品味味道,并在其中体会到作者的深厚情感。但学生一开始可能会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方向的去寻找句子并赏析,在赏析的同时也要进行朗读,能够更深刻体会到其中的情味。在赏析完句子后,学生已经能够大致了解昆明的美,而蕴含其中的情感却不容易通过文章对景物的介绍中体会出来,教师应该出示相应的背景资料,在知人论世的同时也能理解到作者为什么对昆明念念不忘。理解完情感后再结合昆明平常的事物,引导学生概括出汪曾祺先生“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
在学习完本文充满“美”的语言后,也应当学以致用,所以设本课的科学性检验让学生去寻找美的语言来拼成一首小诗,感悟语言的魅力。
纲目式建构:
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杨思鸿老师教学构思
杨思鸿: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品味汪曾祺语言的“淡而有味”。
首先,结合课文阅读提示,理清本文行文思路,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并及时总结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其次,让学生再次关注阅读提示,获取有关汪曾祺语言特色的信息。引入王安忆对汪曾祺文章的评价,让学生了解可从“句段的琢磨”和“标点的锤炼”入手,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深情。关于“句段的琢磨”可从所学文章入手,明确可赏析的角度。
接着,采取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的方式。每组分发一张印着原文的纸,将交流的成果记录在上,交流结束后通过投影展示成果。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总结语言特色,了解语言中蕴含的诗味、趣味、情味。且汪曾祺善于撷取生活小事,使得文章充满生活气息。“美”的文章归根结底源于对生活的“诗意”的态度。通过资料补充,了解汪曾祺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
最后,由“这一篇”,结合“前几篇”,总结阅读散文的方法。并由“这一篇”推及到“这一类”,了解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色。
纲目式建构:
评课议课,教研探究“淡而有味”
汪春丽老师评课
潘蓉老师的这堂课,第一是抓住“象”,请学生圈画出与景、物、人、事相关的词句。这是从散文形象的角度进行阅读,指向的是文本内容的把握。第二是分析“言”,教师提出了增删法、朗读法、替换法等分析散文语言的方法并进行了示范。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对文中其他句子进行批注,把握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等。第三是把握“情”,主要是理解体会作者汪曾祺在文中抒发的情感。应该说,这节课紧紧围绕散文的“言”“象”“意”展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尤其是用将近半节课的时间落实品味语言这个点,抓住了本文教学的重点。
评课建议:阅读提示建议课前布置阅读,不占用上课时间。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建议采用“1+3+N”教读模式。课后作业的布置未能扣合教学内容起到检测的作用,建议修改作业任务。
黄心怡老师评课
杨思鸿老师的这堂课,围绕“淡而有味”这一关键词展开教学设计,从“生活小事”“侧面描写”“句式标点”“诗歌寄情”四个方面分析文章“淡”的体现,从“生活气息”“情味”“趣味”“诗味”四个方面总结文章“味”的体现,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情感抓住了昔“我”的温暖与感伤,今“我”的热爱与怀念,情感实现了今昔的对照,有助于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评课建议:读是散文教学的依托,建议应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深入品析语言。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未完成既定的教学环节,建议重构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文本的依托不足,建议加强文本的解读。
张帆老师评课
何为“淡而有味”,今天,潘蓉、杨思鸿老师两位老师用各自的教学设计加以呈现,各有特色。“淡”在“言”,“味”在“情”,汪曾祺《昆明的雨》这篇美文,犹如一杯清香的茶,不如酱香型酒的烈,但澄透的茶汤入口,便有回甘清甜的情味。“淡”为何有味呢?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经过风雨,见过天地,方知“人间有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