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12月8日,茂南区初中语文教师全员轮训活动继续如约进行,上午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丁之境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名师课堂《望岳》和专题讲座《指向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教学》,下午则由来自广东省丁之境名教师工作室学员张杜均老师和郑晓霞名教师工作室学员邱鹏老师带来经典名篇《背影》的同课异构展示。
名师课堂,示范引领
丁教授从对杜甫的了解谈起,师生对话如一丝清风拂过,清新而舒爽,徐徐地拉开课堂的序幕,进而引领学生诵读古诗之韵,品味古诗之意。丁教授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诗人是在什么位置“望”的?A.山脚 B.山腰 C.山顶 D.? 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在回答“诗人在何处望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顺利解决了诗句理解、观景角度、写作思路的问题。从“远望—近望—细望—遐想”,杜甫把泰山写绝了,丁教授一句“杜甫写绝的仅仅是泰山吗?”,直接触发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从了解“泰山”到读懂“杜甫”,让课堂走向深度。丁教授的古诗教学,不仅仅是读诗背诗,理解诗意、把握情感的表层内容,更是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古诗背后的诗人,看见诗人眼中的世界,让学生从一粒沙子看到世界,一朵野花中望到天堂。
名师讲座,拨云见月
丁教授作题为《指向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教学》讲座,主要从阅读的美好、阅读教学无效、低效的现状、文本与教材文本、阅读与阅读教学等方面进行阐述。
丁教授从自身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体验谈起,倡导师生多读书,阅读力就是学习力。他指出中小学的阅读教学的效果及现状并不理想,“重内容理解,轻语言习得;重分析讲解,轻积累沉淀;重阅读输入,轻写作输出”的阅读教学必须进行转型,要从“理解”“感悟”为本位的教学转向基于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的教学。中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重点不在于认字、理解句意、读懂篇章,而在于引导学生经历对语用主体在一定情境中的话语表达形式及其所蕴含和所产生效果的分析过程。聚焦语用,重建以“语用”为核心的新的教学范式,才能凸显语文学科的本质。
丁教授结合《散步》《济南的冬天》《答谢中书书》等课例,指出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亲近文本,发现文本潜在的“意脉”,发现语用之妙,探究其生成的缘由,从而能够准确、得体、优美地使用语言,进而提升自身的语言品质。阅读教学是从语感体验到规律发现,再到语用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是符合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的。
丁教授的讲座视角独特,观点精辟,案例丰富,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干货满满。
同课异构,各展风采
广东省丁之境名教师工作室的学员张杜均老师和郑晓霞名教师工作室的学员邱鹏老师选择朱自清的经典名篇《背影》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展示。
首先执教的是来自江门中学的张杜均老师。张老师从学生与父亲的关系谈起,自然地引导学生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接着抓住细致的文本分析,通过“从文中寻找背景、找出父亲的好、理解父子爱的错位”三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进入朴素真挚的文本,理解文章隐藏于父亲背影背后的深沉内涵。
邱鹏老师巧妙地以猜猜图片中的人物关系来导入课堂,自然引出纵观文本,概括文中父亲为“我”做的五件事。接着引导学生抓住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理解父子的情感更迭,以读信-回信环节来互诉衷肠,最后感悟父子和解的双向奔赴。邱老师的课堂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语言准确流畅,注重以情动人,让学生体会《背影》这一经典名篇背后的深厚意蕴。
评课答疑,切磋交流
课后,两位老师做了简要的说课,丁之境教授对本次课堂展示进行了精彩点评。他肯定了两位老师课堂导入的自然流畅,课堂教学注重结合生活经验创设文本情境的恰到好处,也对两位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表示赞赏。同时也指出两位老师没有真正让语言文字感染学生,提出课堂上语文老师应该忘我动情投入,并作了朗读、讲解的动情示范,让在座老师无不拍手称赞。
切磋琢磨,教学相长,活动接近尾声,与会人员意犹未尽,纷纷提出自己教学中的疑问。丁教授对老师们的疑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答。登高而博见,与丁教授的互动交流更令老师们深深折服于其文化积淀之深厚,理论站位之高深,文本解读之犀利,语文教学之用心!
语文之境,学无止境。聆听名师点拨,我们都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我们将不忘初心,善于思,敏于行,革新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习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