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1共同体实践心得交流(各教研组)

Meaningful
创建于2023-12-11
阅读 54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语文组

数学组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 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数学阅读能力是指完成阅读任务的复杂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如下能力:①语言理解能力:②语言转换能力:③语言表述能力:④概括联想能力:⑤有效猜测能力:⑥直觉创新能力。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股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 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 - 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1.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

    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

    2.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

    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对错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数学语言中言语的一-字之差、符号的一~笔不同,其意义就相差甚远,如“除”与“除以”、 “包含”与“包含于”、“>"与“<”,“=”与“≈"等等。

    3.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

    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盲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4.数学阅读教学往往是听说读写结合的过程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心理理论认为,“ 数学学习的过程分为信息输入、相互作用、操作训练、信息输出四个阶段”.听、读属于信息输入加工形式,说,写属于信息输出加工形式,它们都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读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 方面, 教材编写为了简练,不但数学推理的理由常常省略,而且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因此,阅读时,如果从上一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步骤、证明思想、书写格式、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学生以注解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5.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

    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言语转化”,即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因此,数学阅读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闸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即用你自已的语盲来阐述问题: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以及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比如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写成“(a+b) Xe=aXc+bXc",可表述成“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所得的积不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图形“”来表示。总之,数学阅读常要求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而这也正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最主要的方面。

    二、数学阅读的教育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若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1.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

    数学阅读是一种有 效的数学交流形式,它能使学生通过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合乎逻辑,准确地闸述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从而也就能避免出现那种不能正确、有序、逻辑合理地书写解题过程的学习困难。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面,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 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阅读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想象,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便能得到自由发展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我们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上课就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地深入浅出地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作练习或爬器板,之后,总结、布置课下作业,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正是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新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3.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时地遇到问题,也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也就锻炼了学生探究间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化“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得以终身学习的基础,保障,创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能且只能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因此,以良好数学阅读能力为主导的数学自学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数学阅读过程中培养。

    4.数学阅读将使数学不再难学,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数学阅读能 力差和数学语言水平低,在阅读和理解数学材料上显得无能,在听讲方面,接受信息差。而加强数学阅读教学,可同时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从而对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及“青浦经验”等,无不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阅读向来被认为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加强数学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好比掌握了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金钥匙,会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三,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领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業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不能贝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l. 阅读要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用口默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2.阅读要动手

    一 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如:在进行“文字题"、“ 应用题"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一圈题中出现了哪些信息。

    二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西一画,描述。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三为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顺着教师依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 -)课内培养

    在课内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应从阅读数学课本开始。數学课本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本是学生学习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而不仅仅是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适时提出数学阅读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1.理解题意,弄清题目要求,抓住重点词语,注意细节变化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练习题,这些题的题目要求是很重要的,可适当让学生找- -找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费时不多,但收效颇大。如中年级数学练习题中,往往要求“用两种方法"、“用竖式计算”、“笔算”、“保留X位小数” 等,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就会顺利地理解题目要求,顺利地解答出来。不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现错误。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提供一些信息“亭子灯有36盏,简形灯比亭子灯的2倍多10盏”,让学生自己提问,通过讨论他们发现可以提出不止一种问题。 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事实也是如此,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如:“苹果有48只,生梨的只数是苹果的6倍,两种水果共有多少?”与“苹果有48只,是生梨的6倍,两种水果共有多少?”。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虽然都是最后求总数,但生梨的只数却不同,一个是求几倍数、而另一个是求一倍数。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如:“增加4倍" ,指的是比原来的数多了4倍:“增加到4 倍”即原有的1倍加上增加3倍。

    4.弄清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中许多应用题让学生头痛不已,教师也觉得棘手,埋怨学生就是不开窍,弄不清数量关系,这也是平时不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造成的。阅读是理解的前提。学生不会阅读,自然就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指导学生: .

    (1)快速阅读,把握大意

    在阅读时不仅要特别留心应用题中的事件情景、具体数据,关键语句等细节,还要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据此估计是我们平常练习时的哪种类型,会涉及到哪些知识,一般是如何解决的,在头脑中建立初步印象。

    (2)仔细阅读,提炼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各个关键数据,还要注意各数据的内在联系、标明单位,以简明的方式列出各量的关系,提炼信息,读“薄”题目,同时还要能回到原题中去。

    (3)总结信息,建立数模

    根据前面提炼的信息分析,通过文中关键词、句的提示作用,选用恰当的数学模型,例如由.......多....等联想到用减法解决,由“....联想到用加法或乘法解决,将题中的各种已知量用列数量关系式的方式来准确地反映出其内在联系。

    ( 4)解决数模,回顾检查

    在建立好数学模型后,不要急于解决问题,而应回过头来重新审题,一是看看哪些数据、关系还没有用上,用得是否准确,要充分挖掘题中的条件并发挥它们的作用:二是关键词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三是判断所列关系式是否符合生活经验:四是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课外培养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还要格外重视在课外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英语组

合作学习,真正让学习落地

----“学习共同体”实践心得

     

    近几年,学习共同体在全国多所学校刮起一阵改革的旋风,之所以如此风靡,必有它的魅力所在。“公共性”、“民主主义”以及“卓越性”三个原理支撑起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哲学基础。它的目的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那么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呢?

一、合作学习,互帮互学

    与传统的同步教学不同,学习共同体倡导的是合作学习。所谓“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合作学习既不是以往课堂里广泛普及的集体学习,也不是分组学习。后两者强调集体或小组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中的主体终究是个人。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是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首先必须设定在比通常的教学水准更高的层次上,同时,关照到“下层”学生的问题,即把教学内容的水准设定得高一些,同时在教学中针对最低水准学生的问题加以组织。所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无非就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填平比一般水准更高的课堂与班级里最差学生的问题水准之间的鸿沟。需要指出的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的关键在于,指导差生向同学提出“哎,这里该怎么理解?”的问题。

二、轻声细语,润泽心田

    基于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学习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张力尽可能压低,教师的音量和儿童的声音必须同样地压低,我们需要的是即便儿童小声地说,整个课堂也能听到的课堂。因为只有在人人能够安心学习的安静的课堂里才能形成“合作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把控教学的节奏,不可操之过急,应随学生的节奏来进行教学,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学习节奏比大多数教师想象的还要缓慢。此外,教师应保持声音和语调的柔和性,营造润泽儿童心田的课堂。这种润泽性和缜密性正是培育孩童知性的关键。

三、相互倾听、尊重彼此

    学习共同体下的合作学习,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个人的学习权和尊严都应受到尊重。各种各样的思考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应受到尊重。合作学习不强求一体化,它追求的是学生的思考与见解的多样性。学习,并不是从同一性中产生的。学习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之中。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尊重彼此、相互倾听。合作学习的真谛就在于师生、生生之间不断地交流、倾听、反思、再交流、再倾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客体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认知,内化知识,真正实现学习。如果没有倾听的过程,课堂再怎么热闹,学生的发言再怎么踊跃,他们的认知还是停留原有水平,知识也很难实现内化。只有相互倾听,进行反思式学习,才能实现合作学习,真正让学习落地。

综合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自改革以来,科学课开展的实效性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动手实践能力也相应增加,很多科学知识都能在合作探究环节得到体现。但细心品味,很多探究活动表面轰轰烈烈,学生却缺乏思考,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盲目、浮躁。这样的合作探究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科学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学生)及其助学者(教师)共同构成的团体,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在科学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学习小组成员之一。本文通过改变学习角色、设计学习任务、留心学习过程、激励学习评价,有效构建科学学习共同体,提高合作探究实效。

    一、学习角色微改变——营造和谐探究氛围

课堂不仅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同时也是协作者、参与者,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

案例:《热的传递》

导入一:教师直接提问:“你们知道热是怎么传递的吗?”学生表示沉默。 

导入二:课上老师一开始根同学们打招呼,亲切的和一学生握手,握手时,教师提

问学生感受,当学生感知“热”时,教师幽默打趣道“怎么可以不经过我的同意把我的热拿走?”这样的交谈,让学生感受到:热不是主动拿走的,而是一种自然传递过程。有了如此深刻的生活体验,教师再追问“怎么把热还给我?”顺势引出本课的探究导向“热是怎么传递的?”学生议论纷纷,有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导入一显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围着教师转,师问生答,在白开水式的提问下,学生的探究欲望很难被激发出来。导入二中的教师注重自己的角色调整,弯下腰与学生握手,积极唤醒学生关于“热传递”的前科学概念,与学生一起学习,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化解紧张的教学气氛,学生在课堂上轻松自如,探究自然水到渠成。

    二、学习任务巧设计,激发挑战探究动力

    “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挑战较高水准的学习。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认识工具》一课,教材中呈现了并列维度的工具,执教者巧妙设计了层层递进的

学习任务:以修严重摇晃的木椅为总任务,设计两大学习任务:1.利用锤子钉钉子;2.利用米尺测量铁丝长度。任务驱动期间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工具:羊角锤、尖嘴钳、米尺等。工具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相对枯燥无味,但适当的任务驱动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想跳一跳摘果实。《造房子》一课,要求学生利用废弃的报纸搭建房子,并同时可以容纳小组的全体成员。学习任务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用心营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团结合作的力量挑战看似不能达到的水准。当小组全体成员住进自己建造的房子里时,我们看到了“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奇迹般的高水准的学习。

    三、学习过程细留心——捕捉精彩探究瞬间

    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变化发展的,在师生互动、生生活动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预估之外的细节,教师要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稍重即逝的精彩瞬间,顺应学生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形成新认知。静悄悄润泽课堂,让科学探究更具魅力。

    探究“一杯热水变凉过程”实验中,学生调皮的一个动作——将红色墨水滴到水中,执教者非但没有批评学生,反而顺势发散学生思维:你们觉得这个动作对这次测量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提到“我想知道红色水和无色水的降温过程是否一样?”后来,师生共同体设计了新的探究课题“红色水和无色水的降温过程是否一样?”而这个课题正是本单元另一探究内容《吸热和散热》。在研究《磁铁的性质》时,学生不小心将条形磁铁摔断,教师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弯下腰安抚学生,同时询问全班同学:“摔断的磁铁还有两极吗?该怎么研究?课堂研究顺利成章地进入下一探究环节。《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探讨种植过程时,教师能根据学生交流种植的直观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让你也种植落地生根,你会怎么种植?你会做哪些关于种植的科学研究?”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能根据经验帮助解决其他同学在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现有种植情况提出更深层次的科学探究内容,进而提高了学生思维深度。

    别嫌弃“节外生枝”,也许它是道靓丽的风景线。

    四、学习评价善激励——提高合作探究意识

    在科学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不是单一的学习个体,而是代表一个集体。因此,对小组学习的评价应该坚持以评价集体为主,评价个人为辅,以评价过程为主,评价结果为辅。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多以赞赏的眼光不断激励学生合作探究,增强自信心,提高合作探究意识。交流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错误人称称呼,如小组讨论完,学生回答: “我认为……”“我觉得……”“通过实验,我发现……”,导学生代表学习共同体小组进行回答:“我们组认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教师的评价也应重视小组的共同成长,如“你们小组的意见真好!”以“我们”“你们”代替“我”“你”,引导学生妥善处理小组成员间和睦关系,重视集体的力量,提高合作探究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生生存》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科学探究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协作、学会分享。改变学习角色、设计学习任务、留心学习过程、激励学习评价,构建科学学习共同体,提高合作探究实效性,让科学合作探究更绽放魅力。

    参考文献: 

    [1] 许华锋. 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困境与对策[D].特色教研,2014,9:66-67.

    [2]金卫国.小学生在共同体中学习科学情况分析[D].小学科学实验,2011,2:51-54.

阅读 54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