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记羊毫街联合体语文学科磨课展示活动

创建于2023-12-10
阅读 108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为深入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力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本学期,从十月中旬开始,我校语文联合体开展了扎实本真有效的教研活动。

  本次联合体活动主题是:

“瞄准学科核心素养 推进单元整体教学 

规范课堂学习行为 达成学业质量目标” 

        语文学科的活动主题则是:

立足单元整体,提高预习有效性

  在这样的主题引领下,我们选择了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讲历史人物故事,品青史留名俊杰”(单元主题)进行教学,从活动开始到最终成型,共经历了两轮磨课和最后一次成果展示,历时一个半月。

  本单元我们设定了举办“历史人物故事会”、争当“最佳说书人”的情景,有效促进了教学。

  第一轮磨课

        时间:2023.10.19,星期日

        地点:羊毫街小学一楼会议室

  第一节课有羊毫街小学郭晓芳老师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

  郭老师的这堂课思路清晰,知识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创设情境。教学重难点突出,板书清晰有条理。教学步骤设计合理,循序渐进。

  第二节课由东阳小学张兴兴执教《西门豹治邺》。

  张老师这节课教学设计有创意,学生学习状态高。课堂氛围热烈,参与面广,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让学生好学、乐学。

  两节课后,语文学科联合体蹲点领导宋雅萍老师对本次磨课活动进行了评价,在肯定两位老师优点的基础上,也提出了指导性的改进意见。

  第二轮磨课

        时间:2023.11.23,星期四

        地点:东阳小学新楼一楼107教室

  首先由羊毫街小学的范华老师进行陈述汇报。范华老师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整体架构、作业设计、学习评价5方面进行陈述汇报。整个汇报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第一节课由羊毫街小学郭晓芳老师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

  郭老师的这节课相较于第一次的执教有了明显的改进,郭老师精神饱满,语言清晰,有亲和力,善于提问,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挖掘出知识点。

  第二节课由东阳小学张兴兴老师执教《西门豹治邺》。

  张老师的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发挥课堂的优势,创设合适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三节课是新华小学苏星星老师执教的空讲课《故事二则》,整堂课老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第四节课是由师大附小李静老师执教的空讲课—习作指导课《我的心儿怦怦跳》。这节课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学习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之后,所有参会教师进行了教研评课活动,对此次的磨课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指导。

  最终展示:

        时间:2023.12.7,星期四

        地点:羊毫街小学一楼会议室

        参与人员:

        教研室语文负责人张丽华老师

        羊毫街小学杜勇林校长

        羊毫街小学全体语文老师

        羊毫街语文学科联合体全体成员

        

  首先,由羊毫街小学范华老师进行陈述汇报。范华老师的陈述汇报环节紧凑,过渡自然,让人充分了解了整个单元。

  第一节课是由羊毫街小学郭晓芳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郭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

  第二节课是由东阳小学张兴兴老师执教的《西门豹治邺》。这是一堂实用、有效的公开课,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做,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而且切合学生实际。

  第三节课是由新华小学苏星星老师执教的空讲课《故事二则》,在课堂中老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结论。

  第四节课是由师大附小李静老师执教的空讲课—习作指导课《我的心儿怦怦跳》,在整堂课中,教师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合理,引导也很到位。

  在整个听课环节中,老师们仔细认真。

  展示结束后两位实战课老师对此次讲课进行说课。

  各个年级对此次语文学科联合体展示的两节实战课进行评课。

  之后由教研室张丽华老师对本次语文学科联合体展示活动进行评价。张老师充分肯定了活动的成效,对四位教师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年轻教师再接再厉。同时,对两位实战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两位教师能够立足教—学—评一体化,细细打磨,把课堂化零为整。

  最后,由羊毫街小学杜勇林校长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杜校长提出我们的教学要进行转变。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何进行转变,如何进行践行,是我们接下来要关注的重中之重。

  每一次的相聚,都是一个成长的契机。细琢课堂设计之美,细琢教学细节之美,细琢师生互动之美,磨出灵动的教学课堂。相信在理论与实践中,所有语文老师定能在前进的路途上不断分享,不断创新,走好每一步。

阅读 108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