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在茫茫人海之中,能遇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是一生的幸运。
本周六,受柳林黄河红色文化有限公司的邀请,文学协会部分成员自发组织成团赴千年古镇,柳林红色三交进行采风活动,文联主席张卫莉,文学协会主席高兔荣受邀参加活动。为了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会员们各显神通,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制定了详细的行程计划,李高翔同志热心的为大家准备了热水和零食,刘瑞军老师更是联系了三交研究的权威人物让我们学有所获,再配上巩润年老师的全程高能摄影,简直就是王炸组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充足的准备,我们的此次采风活动必将受益匪浅。
上午十点我们抵达三交古镇,三交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李斌元老先生和黄河红色文化发展公司负责人强周元书记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按照我们的行程安排本次采风共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
三交中阳本一家,惺惺相惜赠书画
在强周元书记和李斌元老师的带领以及原柳林县党史办主任卫彦平等人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接待中心,举行了简单的赠书仪式。李老师拿出了精心准备的《红色三交》和《丹心昭日月》。我们回赠了由中阳文联主编的《中阳文苑》2023年1到10期以及《中阳剪纸教程》一套六册等书籍与字画。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准备的书和字未必是最贵重的,但确是君子相交最称心如意的!高老师与李老师真是相见恨晚,高老师迫不及待的把自己准备好的问题和李老师探讨起来,大家都被他们二人吸引了围在一起听了起来!这一幕真是这个冬日最暖的景。
第二板块
红军东征洒热血,红色三交传佳话
一路上李斌元老先生给我们讲解了三交的由来和山西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的建立过程。
三交村地处柳林县三交镇政府所在地,自古村镇一体。三交镇南跨屈产河与石楼县曹家垣乡毗邻,北接柳林县高家沟乡,东与留誉镇接壤,西临黄河与陕西绥德、清涧县一水相望。自古就有“鼓击震两省,鸡鸣惊四县”之美誉。作为千年古镇,三交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宁乡县志》和《中阳县志》记载,三交古镇禹贡为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战国属中阳邑,秦属太原郡,西汉起属西河郡中阳县,北周属离石郡平夷县,直至隋、唐、宋均属离石郡平夷县,金明昌六年(1195年)中阳县改为宁乡县,又属于宁乡县,民国三年复称中阳县。新中国成立后属于中阳县第三区。1971年新组建柳林县时,三交镇又划归为柳林县。
三交” 地名从何而来?流传至今有三种说法。一是因为三交地处中阳、石楼及陕西清涧三县之间,故取名三交;二是三交北有留誉河(俗称大黄沟)流入黄河,南有屈产河与之交汇于黄河,三交正好处于黄河、留誉河、屈产河三水交汇的中心,故名“三交”;三是相传古时候黄河水一直向西紧靠陕西石崖奔流向西而去,流水的不断冲刷,给黄河东岸淤积了500余亩肥沃土地,古人就在这块天赐的肥沃土地上修建起来南北三条街、东西一条街,由于南北三条街与东西一条街相交,取名“三交”。在这四条街交汇之处,取名“十字街”,并在十字街中心建有四眼楼,紧邻街道的缓坡取名“坡上”(即现在坡上村)。
兵家“三交”之地
历史上“三家分晋”的故事与柳林三交相关联。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卿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通过周威烈王册封,正式成为诸侯,跨入战国七雄之列。柳林三交是当时魏国的边境,三交位于三国的交界地段,北与赵国之边邑蔺(今柳林孟门)为界,西隔黄河与秦国为界,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大历史背景下,因黄河古渡的有利条件三交也成为秦、赵、魏的必争之地。魏国的大将吴起沿黄河巡逻时,发现了地形居高临下的三交坪上村,在这里修筑了吴王城(现在坪上村有吴城沟和吴城垣)。这座城池背山面河,南可以进攻韩国,北上可夺赵国城池,西以黄河为屏,可以据守抗秦。因此,柳林三交就成了历史上秦、赵、魏三国交兵的“三交”。
了解了三交的前世今生,接下来李老师给我讲解了红军东征和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建立的过程。1936年2月26日,周恩来来到三交,在老爷庙戏台院召开千余群众参加的庆祝“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大会选举石滩则村威望较高的贫苦农民李文才为主席、黄石山为副主席,高立山为军事委员,李文信为财政委员,李凤鸣为肃反委员,刘忠杰为粮食委员。
苏维埃政府机关办公地址设在这里,当时是“当铺院”。此院不仅有红色政权各委员会办公室六处,还有共青团、工会、妇联、红军游击总部、牺盟会等群团组织五处。在院内西南角设有牢房两处,用于关押审讯顽固地主、恶霸和地痞流氓。
这座院落后为三交粮站,历经岁月洗礼已破烂不堪。社会各界先后筹资200余万元于2021年对旧址进行了修缮、维护。目前已投资共800余万元。今年开展了布展陈设和红色文化培训基地建设等工作,由山西世纪布展有限公司设计规划,与吕梁市党史馆共同实施,大约于国庆前完工。初步拟定:一层窑洞十八眼建设苏维埃政府当时办公博物馆;二层南房设立三交镇退役军人服务站,为全镇367名复退军人及烈士家属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二层西窑洞两间建设复退军人展览馆,三间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两间建设三交村史馆;二层非文物区建设中阳县苏维埃政府红色文化培训基地,
设有房间17间,同时可提供60余人的培训和吃住服务。
说着我们来到了周总理的办公遗址,李老师激动的给我们讲解了周总理在这里七天七夜办公住宿的事情,以及参观了他用过的东西。当这些文物映入眼帘,仿佛看到了灯光下,认真办公的总理!每一件物品都成了时光机,任我们在岁月里徜徉而不肯回来!大家都情不自禁的拿起了手机记录起来。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是午饭时间了,强周元书记为我们特意准备了当地特色美食招待我们,席间我与强书记交谈了解到为了将三交打造成柳林县的特色古镇,带领村民文旅致富,强书记投入了自己全部的心血,现在已经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果,未来他还有更多的想法想要实现,言语间能感受到强书记想要争分夺秒建设家乡的迫切心情和希望自己能为乡村振兴再添佳绩的殷切期望!丹心映乡间,汗水洒古镇是对强书记最真实的写照。
饭后,我们继续踏上征程。沿着古镇一路往上,我们来到了刘志丹将军纪念园。一下车,就看到了神采奕奕的刘志丹将军!真是:少年将军热血沸腾洒三交,千秋大业革命英魂照九州。我们把准备好的花献给了将军,当我们的目光与将军相对,烽火岁月的记忆跨越时空与我们相撞激起我们想要进一步了解将军的热情。李斌元老师为我们热情洋溢的讲起了刘志丹将军的生平事迹。1903年10月,刘志丹出生在当地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拔贡,父亲则是清末的秀才,在家庭环境熏陶下,7岁的小志丹就开始跟随着父亲读书。勤奋好学的刘志丹,对新鲜事物与思想有着天生的探索精神,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冬受共产党指派,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秋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又毅然参加了北伐战争。在不断的求学经历中,刘志丹逐渐成长为“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的杰出共产主义战士,是陕北红军和苏区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6年,根据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决定,红28军正式成立,刘志丹被任命为军长,宋任穷为政治委员,全军共1200余人。同年,刘志丹率领28军开始东征。4月,双方交战三交镇。三交镇有阎锡山经营多年的防御体系,有坚固的工事和碉堡,并有一个主力团和保安团驻守此地。刘志丹到达目的地,顾不得行军疲劳,就上西山观察地形,认真听取侦察科长汇报敌情。了解完现场情况,他还不忘提醒大家,要注意安全,不能掉以轻心!并说越往南走,距离中央红军就越近了,一定要打好这一仗,向毛主席献礼!而为了部署好这一仗,刘志丹几天几夜都没合眼。4月14日,战斗的枪声打响了,刘志丹不顾个人安危,多次爬到最险峻的高点,认真地观察敌情。眼看阵地久攻不下,志丹将军亲自到前线参与战斗。突然,敌方射来一梭子弹,打中了刘志丹的胸部,子弹从左胸部穿了过去,尽管没有多少血渗出来,但刘志丹很快便昏迷了过去。等医生赶到时,刘志丹已经停止了呼吸,人生的轨迹就这样定格在他人生的第33个年头。听完了李老师的讲解我们对刘志丹将军肃然起敬!志存高远,丹心许国。志丹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完刘志丹将军纪念园,我们来到了烽火台,李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烽火台的作用和当时的防御体系!现在站在烽火台上,居高临下,三交的地形地势尽收眼底,真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三板块
商贸码头三交迎来送往,明清商铺四方汇通天下
在古代,三交除了军事地理的优势之外,也是晋西北的一个商品集散中心,它以黄河河道的优势,上至碛口、榆林、包头,下接石楼、永和、清涧,东邻柳林、离石,西连绥德、延安,成为晋商向西北地区扩展的一个水旱大码头。当时,三交的黄河航运很发达,俗称“三交港”。码头上千船百筏,川流不息,许多木船往返于晋、陕峡谷之间,从碛口、孟门、军渡等上游来的货船,装着瓷器、铁器、杂货等;从下游上行的货船装着粮食、红枣、棉花,这些农副产品大都是从石楼、永和等地运来。粮食红枣在码头上靠岸之后,再由骡马、骆驼运往穆村、柳林等地。一到冬天毛驴、骡马、骆驼便成群结队地驮着粮食、红枣等农副土特产品从三交出发,行进在崇山峻岭的古道上。当地有一句民谣“驮不尽的三交,填不满的穆村。”在二十世纪初,三交街镇上有名的商家店铺就多达五十余家,肩挑摊贩数以百计,骡马店铺二十多家,从事商贩的人数约有五六百人,各种行业应有尽有:粮食、红枣、麻油、中药材、皮毛、卷烟、池盐、杂货、土产等比比皆是;饭店、酒馆、当铺、药铺、斗行、妓院、骡马店、骆驼店、油盐店、染坊、粉坊、糟坊、银匠、铁匠、木匠、小炉匠、泥水匠、纸匠、画匠到处林立。
在晋陕沿黄两岸,最有名气的商行有:经营粮油的“德胜兴”、“永德厚”、“三和长”等;经营饭店酒馆的有:“万盛泰”、“万兴隆”等;有名气的骡马店是:“勤俭老店”、“同义店”等;有名气的当铺是“三合成”、“恒源当”等;有名气的药铺是“锦兴泰”等;经营百货日杂的有:“仁义堂”、“万和玉”、“四义堂”、“德和厚”、“自成永”(“德和厚”、“自成永”这两个久负盛名的大字号是李生哲于清光绪年间在街上经营各种百货、日杂、土产的店铺。
李老师介绍,勤俭老店位于三交村前街,是明清时期远近闻名的骡马大店。该店创建于嘉庆年间,主要为客商提供住宿和饭店的便利。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风格。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西向东依次是大门、南北店铺棚栏护卫、一进院南北窑、二进院门、正窑,南北两侧分别是一进院枕头窑、厢房、北窑、马棚等建筑。大门为砖砌拱券间随墙门,设板门两扇,门额上方匾额题“勤俭老店”。
每一间店铺都记录了那个商客云集,汇通天下的三交。
从烽火台下来,我们原路返回来到了老爷庙,这座庙,不同于以往的庙宇,这里正是我们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举行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革命的星星之火正熊熊燃起。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有人民群众面对地主恶霸时的正义凛然,也有面对革命叛徒刘俊秀时的嫉恶如仇!小小的院落里承载了多少人的故事与记忆!让我们静静的体会与领悟。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吴王城。李老师给我们介绍到:据《宁乡县志》和《中阳县志》记载:“吴王城,在县治西一百五十里,三交原(即坪上垣)上有遗址,俗称吴起寨云。
距今2450余年的军事要塞,经岁月沧桑,战乱、人为等灾害侵袭,现已面目全非。吴王城原四门,现存东门遗址,高19米,宽13米,俗称“东圪都”,南门遗址,俗称“城门廊乱”,70年代仍有城门洞,后塌毁。城北现存约长450米,宽200米,高12米的一座长方形大土,名为“马则堎。”(亦名吴起台)“则堎”是当年吴起将军训练战马的军事土丘和点将布阵之台。该土丘古代用一层层灰土铁朔而起,坚若磐石,固若金汤。七十年代,大搞农建时,推土机、铲车都铲不动此。再往北是约2000米的大沟,名为“吴城沟”,沟北面有200余亩垣地,传说是吴起将军当年练兵的校场,俗称“吴起坪”。
大家站在这制高点,好似那战马嘶鸣,战鼓擂动,列阵以待的烽火年代就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激动不已!
夜幕星河,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要离开的时候了,李斌元老师以78岁高龄,陪我们翻山越岭,不遗余力的讲述三交故事。对他的毫无保留和热情接待表示由衷的感谢!
就要离别,夕阳🌇洒在李老师斑驳的脸上,没有照出他的岁月沧桑,确衬托出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李老师潜心研究家乡文化,全力以赴助力乡村振兴,他就是三交文化一面不倒的红旗。我们敬佩之余更要向他学习,为家乡建设竭尽所能,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今天我们有幸遇见了两位为乡村振兴披荆斩棘的老人,他们一文一武相得益彰!他们让家乡走出去,而自己成为家乡的守望者!守住了一方天地,守住了一代人的初心与使命!
这是我县文学协会的首次跨县之旅,相逢有期,期待再会。让我们与古镇三交的情意绵绵不绝!
(仅以此文记录我们的采风之旅!向每一位为此次活动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摄影 巩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