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事实证明,想要端牢饭碗,就得保护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耕地面积19.14亿亩,较2021年末净增加约130万亩,耕地面积总量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但必须清晰认识到,我国人均耕地数量远远低于全球人均水平,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依然突出,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稳固,农田水利方面欠账还很多。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
保护耕地,要全力提升耕地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举措。要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沟渠和田间道路配套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集中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护耕地,要合理恢复撂荒地复耕。各地要全面排查耕地撂荒情况,做到逐户清查、逐块核对。对基础条件差和道路不畅的撂荒地,完善田间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增强生产的便利性,促进复耕。对缺少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愿种植的农户,要发挥好村两委、农民经济合作社的作用,引导农户自愿、有偿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让撂荒地活用起来。要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防止再次出现撂荒。
将保护耕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加以推进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耕地保护政策,强化耕地保护的责任意识,全面提高耕地的质量和综合效益,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