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语言与意义协同并进 
做素养落地的外语教育
北师外文携手海南省英语教师发展公益行动

创建于2023-12-10

圆桌会议

碰撞 释义 引领——与专家面对面

2023年12月8日——12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和海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联合海南中学举办了“促语言与意义协同并进, 做素养落地的外语教育”——北师外文携手海南省英语教师发展公益行动。在这两天的会议中,教师们聆听了教育界和英语教育界专家的主旨报告,观摩了从小学到高中的现场课例课堂,学习了全国各地教育团队的项目研究成果,这引发了教师们的思考。因此特开展圆桌会议,邀请专家们为我们答疑解惑。以下为线上收集的问题:

Q1: 在备课的时候要怎么想好本节课的主题意义是什么?如何一步步帮助学生理解并深化认识,并在这一过程当中锻炼其不同维度的能力?
答:王蔷教授认为首先要深入的研究语篇,要仔细、反复地读,然后通过个人的理解和对意义的整合,去提炼和凝练主题意义。所以对于老师们来说这个要求也是一个高阶思维的体现。柳海英教授认为首先要非常熟悉这篇文章,这个单元,然后才能知道之间的逻辑关系。潘琳副教授说认为不要限制学生解读文本的视角和经历,我们是语言老师,我们教的是语言,教的是思想,不能固化在条条框框里。
Q2: 在繁忙的工作之下,怎么样能够在日常备课当中充分准备来贯彻大观念的教学,日常教学当中落地素养最关键或者是新教师着手开始的一步是什么?
答:孙晓慧教授认为教师要具有专家思维,从全局整体的视域出发来开展大观念教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种基于大观念的单元整体教育设计,使我们的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从浅层走向深层,对之后的教学是一个省力的过程。另一方面要非常清晰地梳理单元的各个语篇的主题,基于对于各个语篇主题的提炼,和主题与主题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提炼更上位的一个小观念。然后基于此分析小观念与小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提炼都更上位的一个观念,以此推进到对英语学科大观念的深入分析。
Q3: 在语法课中,如何运用活动观和大观念进行有效教学?
答:钱小芳教授认为活动观和大观念是一种理论工具,应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依托语篇,创设情境来教授语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意义、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王蔷教授举例让学生表演文学作品来学习语法知识。柳海英老师认为教学应树立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位一体的语言观,让学生了解语法的功能。

Q4: 澄迈本地的小学教师说到:“我们每周仅有1至2节英语课,学生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额外输入。”问题主要为三个方面:

第一: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这种有意义的单词句型操练,它在课堂上的占比大概是多少比较合适?第二:老师们感到小学阶段课本句型单一,学生的学习基础也比较薄弱,有些学生可能单词都不会念,也没有办法输出句子,这种情况下怎么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迁移创?第三:老师们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活动更加有效地促进学习迁移创新?

答:吴素梅老师以昨天小学展示课为例,指出学生可以在语境下操练句型。老师不需要去给他做很多机械的训练,而要基于接近学生生活情景来教授知识。王蔷老师补充在课标一二年级的教学方法中,如故事表演、角色扮演、模仿等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

最后,本次活动以融合语言与内容的英语学科大观念为抓手,深入研读语篇,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凝练学科育人价值,搭建单元育人蓝图,通过英语学习活动架起课程内容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在建构语言知识的同时深度理解主题意义,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本次活动也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践行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的英语课程、推动外语教学向外语教育的转轨以及推进英语新课标理念落地课堂提供参考。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