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文化研究微刊

高寒
创建于2023-12-10
阅读 50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总第26期

一位文韬武略帅将的命运

文/张善格

李岩,是一个“生不逢时”的悲剧人物。

假如是在太平盛世年代,凭着李岩文韬武略的能力,他会仕途光明,入朝为官,或入阁拜相,都是有可能的事。

假如生在乱世时代,如东汉末年,曹操、刘备,以及如孙权一样,说不定也会打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或如诸葛亮一样,逢遇明主,也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个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李自成,就注定了会以悲剧收场。

文韬武略 性格豪爽

     

李岩原名李信,是河南杞县人,他出生于官宦家庭。李岩自幼聪明好学,年纪轻轻就考中举子,史书上评价他为“有文武才”。

李岩生性慷慨豪爽,乐善好施,常常周济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他性格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他在杞县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后来,他成了家,娶了汤氏,汤氏出身于杞县豪门之家,知书达礼,贤良淑德,是一位美丽的大家闺秀。

明崇祯十三年(1640)的时候,河南大旱,而官府却罔顾百姓死活,依然对百姓层层盘剥。李岩向当时的杞县县令为民请命,但县令对老百姓的死活置之不理。无奈之下,李岩倾囊而出,取出自家的全部存粮赈济灾民,此时的李岩对官府的漠然失望透顶。

投奔闯王 尽忠谋士

     

明崇祯十年(1637),大明兵部右侍郎杨嗣昌向崇祯皇帝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同时增兵十余万,全力围剿农民军。

经过杨嗣昌的策略运作,加上崇祯皇帝的大力支持,农民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先是张献忠兵败投降,接着李自成也在渭南潼关遭到了明军的伏击,最终仅率残部十七人仓皇而逃。

李自成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之际,就在关键时刻,清军入山海关犯边,最终明朝将大部分兵力,调往辽东与清军作战,这才让李自成有了喘息之机。

经过休整的李自成,再次聚集了数千人的队伍,并趁着张献忠反叛的机会,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李自成从巴西鱼腹山(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夔州古城)突围出来,又从商洛山中杀出,并迅速进入河南境内。

正是在这个时候,李岩前来投奔了李自成。

《明季北略》卷二十三中记述了李自成与李岩初见面时“相得甚欢”的情景。李岩对李自成说:“恨谒见之晚”;李自成对李岩说:“承不远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李岩又说:“将军恩德在人,愿效前驱”;李自成说:“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创业开基者也”。由此清楚可见,两人谈得很投机,真是相见恨晚。

实际上,李自成把李岩当做了一个“合作伙伴”,在其对话中可见端倪:其一,李自成对李岩的前来投奔,确实感到十分满意,甚至说出了这般颇有些恭维意味的话。其二,李岩的能力,让李自成没有拿他当一个下属来看,而是当做了一个“合作伙伴”。不然,何来“龙虎鸿韬,英雄伟略”一说?更何来“共图义举”的想法呢?

李岩加入李自成的队伍后,他对李自成提出了诸多策略,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李岩懂得一些舆论宣传的奥妙,他派人扮成商人,在民间广布流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还编出童谣,让小儿到处传唱:“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就是在这一年,嗷嗷待哺的河南饥民如大旱之望云霓,“惟恐自成不至”“从自成者数万”。

李自成在走出商洛山时的低谷危厄,从此面前展现出了柳暗花明的转机。可以说,崇祯十三年(1640)后,农民起义军的辉煌成就,李岩是多有建树,立了大功的。

这样一来,百姓们对于李自成就充满了好感,而前来投奔者无数,很快李自成的队伍,一度膨胀为数万人。也正是这种策略,让李自成实力大涨,并且在没遭遇什么太大的抵抗下,从关中一路打至了京师。

只不过在其中,不知道是李岩刻意为之,还是别的原因,当时前来投奔的人,大多都是奔着李岩的名头而来的。

闯王多疑 李岩遭害

     

从实事上说,李自成不是明主,也没有明主的度量。

李自成在挺近京师后,就更加不听李岩的任何建议了。对于李岩的建议,李自成开始冷淡处理,比方说李岩建议他不要杀戮太重,但李自成置若罔闻,不仅杀人如麻,就连屠城之事也没少干。

进抵京师后,李岩对李自成提出了四条建议,而这四条建议,均是出于当时的局势考虑,并能帮助李自成稳固地位的“良策”。

即:一是李岩建议李自成将兵马安置在城外,以防在城中扰民;二是对于追赃方面,不宜“一棍子打死”,应分为三等区别对待;三是李岩建议,赐原明朝太子一块封地,让其能奉祀宗庙,这样就可以收拢人心,为李自成登基奠定良好基础。四是对于吴三桂,李岩建议“遣官招抚吴镇,许以侯封吴镇父子”,用政略解决吴三桂的问题。

总之,李岩的建议,在当时可以说是极为恰当,按照他的策略,那么李自成将会顺利登基,并成功地改朝换代。

逃出京城后,李自成被清军一路追击,并且连连败北,再加上当时南明政权的建立,更让李自成感到危机重重。

李自成最大的缺陷,就是他的多疑和不容人。大顺军逃到河北定州时,路途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更让李自成不胜其烦。什么事呢?就是他在行军或者住宿时,经常会遭遇到老百姓的骚扰,这就导致李自成的军队一路上都得不到休息,甚至有时候连口水都喝不上。

正当李自成不胜其烦的时候,又传来了一个噩耗。当时有人汇报,说河南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落入了清军之手,这个消息,更让李自成不知如何是好。

他就找来谋士李岩和牛金星,商议下一步该怎么办。对于当前的情况,李岩当时也直言不讳,他说造成这一切的结果都是因为军纪松驰而失去了民心,所以才会有今天的惨败。

李岩的这些话,说的确实是实情,但毕竟不好听。因此,李自成对此颇为不满。李岩又提出,如果李自成想回到西安保全力量,那么河南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重新平定河南,这样才能在将来东山再起。因此,他就建议自己愿意率领精兵两万,前去河南地区收复失地。

对于李岩的这个建议,李自成刚开始并没有表态,既没有说同意,也没有说不同意,那么,他当时在想什么呢?很简单,他在想,李岩如果这一走,是不是想要领兵脱离自己?

正当李自成起疑心的时候,李岩又以战机稍纵即逝为由,三番五次的催促李自成,让他同意自己前去河南的建议,这就更加深了李自成对李岩的怀疑。

就在这个时候,李自成的另一个谋士牛金星又添了一把火。“金星阴告自成曰:‘岩雄武有大略,非能久下人者。河南,岩故乡,假以大兵,必不可制’。”

牛金星“投其所想”一番话,印证了李自成自己心中的猜想,李自成更对李岩起了疑心,害怕他脱离自己而去。所以,李自成也担心有“雄武有大略”的李岩,将来会“不可制”,与其那样,倒不如提前下手,将这种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就这样,李自成授意牛金星,以商谈军事为由,将李岩骗至营中饮酒,尔后伏兵四起,李岩以及其弟李年,被当场擒杀。

就这样,一位在明末乱世中,有雄才大略的帅将,如此憋屈地死去。

阅读 50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