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学不断联,复学稳过渡,青春加速度

——记一名心理障碍学生复学后的全方位“复健

Ivy 🐷
创建于2023-12-09
阅读 31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案例背景与概述

        Z同学(化名),2020年9月进入浙江省某重点建设高校外国语学院就读,2021年9月由外国语学院转入公共管理学院。2021年9月至12月在公共管理学院就读期间,该生出现旷课、延期提交作业、未经审批擅自离校等无法较好管理个人学习与生活的行为,还有在经济往来、寝室关系、在微信和朋友圈密集发声等方面严重影响到其他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由于该生的行为表现存在严重的伤害他人或自我伤害的风险,2021年11月辅导员持续推进学生的就医工作,争取学生的同意和家长的配合。2021年12月10日,学生在家长和辅导员的陪同下前往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诊断为精神障碍。2022年1月学生因病申请缓考,3月因病办理休学,8月向辅导员表达复学意愿,9月完成全部手续正式返校,降级至2021级。自2021年12月确诊以来,该生定期服药、规律就诊,2022年9月复学返校以来,该生个性相对趋于稳定,日常行为表现无殊,在学业表现、文体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展现出令人欣慰的正向变化,“因病休学”没有成为她的负面标签,而是实现了复学阶段的稳定过渡,回归校园生活的同时更回归了青春的赛道。

二、案例分析与应对

(一)以学生健康为首要,提升工作“精度”

        2021年9月至12月期间,辅导员在与学生反复多次的交谈过程中发现该生在言语上,情绪亢奋,逻辑混乱,言谈没有重点;在人际关系上,强加个人观念于他人,与人交往没有边界感;在思想上,抗拒心理咨询,对心理健康有错误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态的多次发生,辅导员判断该生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管理问题,而是外显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学生对于就医有强烈的偏见,坚持认为自己身心健康。2021年11月9日,辅导员以学校抽查为由,为学生安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月一次的专家坐诊,学生欣然前往。由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内在的人格问题且表现是间歇性的,所以在校进行的时间短暂的专家坐诊并不能直接给出诊断意见,但是这次尝试逐渐融化了学生内心对于心理问题就医的坚冰。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多次联系家长来校,说明学生当前就医的紧急必要性。12月10日,学生在辅导员和家长的陪同下,同意前往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根据《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因此,医院的诊断书是给学生提供精准帮扶的大前提。

(二)以家校联系为桥梁,加强工作“密度”

        该生家庭构成为父亲、母亲和姐姐。父亲、母亲均在当地务工务农,姐姐无劳动能力,疑似有精神障碍。父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位,母亲在家庭中为学生的主要责任人,辅导员以学生母亲为工作对象开展家校联系。特殊的是学生母亲为文盲,在工作时不能使用手机,排班为三班倒制度,给沟通交流造成了一定困难。为此,辅导员一般在学生母亲下班后晚上九点与其联系,平均每次沟通时长达30分钟以上。为了帮助学生母亲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以及学校开展的工作,辅导员还曾与学生的姨夫、表姐、表哥等取得联系。在工作中辅导员不断活化家校联系的方式与方法,使家校联系不是空有次数的累加,而是将建立感情基础、树立信赖关系、确立家长责任落到实处。

(三)以持续关心为火花,保持工作“温度”

        除了与学生本人、室友、同学等开展谈心谈话了解情况,辅导员还从学生的图书借阅记录以及校园卡消费记录等客观数据进行行为分析,发现一是其借阅的书籍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强,多反映深刻的人生哲思、生死哲学,二是其校园卡月平均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平均。从中了解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早有征兆,且家庭经济情况不甚理想。由于在校级资助对象认定期间,学生一再表示家庭经济条件尚可,拒绝申请校级资助对象。随着学生逐渐向辅导员敞开心扉,辅导员以校园卡消费记录线索,了解到学生家庭真实的经济状况。辅导员告知学生院级资助对象认定的通知,学生提出申请并得到认定,2021/2022学年在校就读期间每月发放150元。同时辅导员还了解到因为疫情防控导致家庭收入锐减,为了让育人工作更有“温度”,学院特发放临时困补1000元。

三、案例反思与启示

(一)文字留痕有力,关联工作记录“一张网”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心连心”工作坊长期执行“重点关注对象心理健康月报”制度。自2021年10月起,该生列入重点关注对象,通过建立台账、一生一档向学校、学院进行信息上报。除了常规的心理月报以外,由于该生在2021年9月至12月期间事端频发,且作为转专业学生,辅导员对其情况不尽了解,为此责任辅导员撰写该生情况说明6篇,累计字数达15000字以上,每一篇情况说明详细记录了各类事端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学院采取的帮扶措施,从文字的脉络中可以发现表象为教育管理问题到实质为心理问题的衍化。

        对于重点关注对象,详尽的工作记录可以发挥显著的作用。一是为就医诊断提供依据;二是为学生各阶段的管理和衔接提供参考;三是危机事件发生时,作为学校、学院以及辅导员个人保护自己的手段。

(二)文件签署发力,串联家校联系“一心齐”

        针对该生各类行为表现,家校联系最频繁的是3个时期。一是2021年12月推动就医时期,签署《家长告知书》,建议家长陪同该生尽快就医。二是2022年3月办理休学时期,明确家长知情同意。三是2022年9月办理复学时期,签署《家长告知书》,建议家长来杭陪读。然而该生家庭经济能有限,不能实现陪读,因此学院与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家长的监管责任。由于该生为转专业休学后再降级就读的复杂情况,签署《关于Z同学修读情况及学校相关学籍管理政策的告知》,使家长知晓学生在复学降级后有关制度规定。

        家校保持密切的沟通为学校了解学生的其他方面、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开通了渠道。一方面使学校能够根据更多的信息对学生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家长能了解到学校为学生做出的诸多努力,使家长对于学校的信赖程度得到不断加强。在此基础上,督促家长的责任履行,真正实现家校共育,携手同行。

(三)细微之处用力,并联关心关怀“一中心”

        2022年9月学生返校报到,新老两任辅导员做好管理和衔接,共同为学生搬运行李,办理寝室入住手续。辅导员还将该生情况上报至浙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心理援助系统,得到有关专家的工作指导,对该生返校后可能发生的新的适应性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对疾病复发的可能性保持高度警惕。在2022/2023学年,学生申请校级资助对象认定,定级为特别困难,获评国家一等助学金,资助金额为4500元。

        对待因心理疾病休学、复学的学生,虽然在工作思路上必须“严阵以待”,但是在工作方法则是“举重若轻”。不能“捧在手里怕摔了”,更不能“避之而无不及”,而应采用“平视”的方式,展现辅导员的包容和亲和力,去消除学生的病耻感。更要细微之处尽显关怀,才能让帮扶真正转化为“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系列重要批示指示,为做好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正如“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心理困难生也应该在广泛的支持系统下完成学业。

        如果将青春比作一场马拉松,可以说休学期间学生短暂地在补给站稍作休整,为的就是在更长远的人生赛道中跑出“加速度”。这离不开精神卫生机构的诊断和治疗,离不开学生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更离不开学生本人的转变与成长,在学校、家庭、朋友的呵护下该生实现了复学后的全方位“复健”,不仅学业表现令人欣喜,而且文体活动积极参与,还与寝室成员和睦相处。听说她还确立了考研的小目标,相信在稳定的精神状态下,只要奋起直追、刻苦耕读,没有什么不可能!

图1 Z同学参加学校第二届“红歌嘹亮·唱响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班歌大赛

图2 Z同学《“四史”教育(党史)》期末考试卷

阅读 31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