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指示,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引领作用,实现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推动当代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2023年12月8日至9日北京师范大学拟举办以“中华文化名人与文脉传承”为主题的第八届“青春国学”传统文化进校园论坛,聚焦古代优秀作家的家国情怀,勾勒古代经典文本的生成过程,展示教育一线在实践层面的优秀成果。
本次活动总共分为五大模块主题,分别是:开幕式、理论与认识、校长论坛、教学研讨
一、开幕式
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主持。各省市优秀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语文学科共同体的优秀教师、海南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师代表等五百余人线下参与论坛,论坛同时开启直播通道供语文教育界各同仁线上观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周云磊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 视频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致辞。康副校长指出,了解中华文化名人与文脉传承是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生、进一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和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基础逻辑和实践路径。本次论坛是北京师范大学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落实中央精神、紧扣时代发展主题的特色活动,将以人物和文章资源转化为培根铸魂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希望发挥高校优势,凝聚共识,切实帮助广大教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性开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贡献。
海口市副市长王和娇 致辞
海口市副市长王和娇在致辞中首先代表海口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海口市人民,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王和娇副市长指出,根深才能叶茂,有魂才能屹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血脉、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保持中国特色的“定海神针”。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希望在未来不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媒,汇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俗文化的创造力、影响力,令海口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活力。
古典诗词吟唱表演
在古典诗词吟唱表演《江山如画 苏韵悠长》中,北京师范大学南山诗社与来自海口市第四中学、海口市琼山中学、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北海附属中学的学生代表一起,线上线下联袂吟唱经典作品,展现出中国古典诗词吟唱感发性情、吟咏精神的独特魅力。
二、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作
《许慎与<说文解字>》主题报告。
王立军教授首先从《说文解字》作者许慎的生平与学统入手,指出《说文解字》与儒家经典具有紧密关联。接着,王教授详细解读了《说文解字》的编排方法与说解体例,指出《说文解字》不仅蕴含着字形字义的丰富信息,还构建了汉字构形系统和词汇语义网络,深刻体现出汉语汉字的系统性,堪称堪称汉语言文字的渊薮。最后,王教授介绍了《说文解字》在汉语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进一步揭示了《说文解字》的多元价值。
中南大学中文系杨雨教授作
《苏白风流在眼前——苏轼对白居易的学习与超越》主旨报告。
杨教授带领大家细致梳理了苏轼“慕白效白”轨迹:一是宋初“白体”流行的文化氛围;二是欧阳修、韩琦、司马光等师友的影响;三是苏轼“杭州—徐州—黄州”的个人轨迹与白居易的契合。随后,杨教授从具体的文本分析入手,分析了苏轼对陶渊明、韦应物、白居易的学习、评价及其超越之处,展现出苏诗的创新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小龙教授作
《李白:在长安三万里之外》主旨报告
李小龙教授通过讲述电影《长安三万里》以高适为叙述者,真正的主人公却是自带“光环”的李白,引出走近真实的李白要从诗歌本身入手。书写《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的是缘情的李白,一位思乡情切、用情至深的诗人;而写下《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的是言志的李白,一位气吞山河、狂放不羁的士人。诗歌的语言是奇特化的语言,在《长安三万里》之外,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不同于影像媒介所传达出的,不一样的李白形象。语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同样需要立足文本,推敲语言文字,把握情感基调,切实提高把握教材与钻研文本的能力,以及教学设计与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校长论坛
9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校长陆炳荣、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副校长高彦国、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刘春景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中学副校长屈胜利分别发表“校长论坛”主题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欣歆做《古诗文教学的学段衔接》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校长 陆炳荣
作《实施“三大工程” 助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发言
陆炳荣校长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重视并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的工作。一是以课程实施为抓手,浸润熏染,夯实“培根工程”;二是以活动开展为载体,知行合一,推进 “育魂工程”;三是以师大平台为依托,名家引领,打造“闻道工程”。陆校长的发言站位高、落点实,体现在基础教育校园建设中贯彻落实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给我们深刻启发。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副校长 高彦国
作《采蘩采葛,择善固执——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探索与实践》主题发言
高彦国校长从价值追求、实践行动、丰富成果等方面展开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校本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确立了“经典筑基,与美结合,接引文化,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教育与社团课程整合的理念,从学做人、诵经典、学礼仪、习乐理、开讲堂的五个方面开设课程,使校园成为师生共创、共享的传统文化传播场所。在增强文化交流、培养民族自信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承办了“此岸茶香香彼岸”的传统文化沙龙活动,受到国台办的特殊表扬。高校长的分享启发了国学传承实践的新思路。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 刘春景
作《切磋琢磨,温厚诗教;兴观群怨,远大诗心》主题发言
刘春景书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分享了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以深圳市宝安区“好理念、好空间、好队伍、好课程、好生态”的五好建设为框架、探索打造立体化诗教育人体系的经验。其一,学习好理念,引领诗教工作;其二,建设好空间,配合诗教开展;其三,打造好队伍,培育诗教力量;其四,搭建好课程,创新诗教举措;其五,营造好生态,助力诗教落地;刘书记表示,诗教联结道德与审美、文字与现实、悠久的文化传统与勃兴的文化土壤的重要功能可以真正焕发内心的生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中学副校长 屈胜利
作《“筑基”培养新时代戍边人,做“文化润疆”的践行者》主题发言
屈胜利副校长分享了新疆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中学力图传承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并将其融入学校教育: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行“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学校制度,办好昆玉大讲堂的法治、道德课堂,突出校园文化浸润等。学校也因此获得了多项荣誉。屈胜利校长分享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地方特色和启发性。
四、教学研讨(主旨报告)
吴欣歆教授《古诗文教学的学段衔接》主旨报告
吴欣歆教授首先指出,教师要明确新课标要求,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念出发,改进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吴教授接着解读了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学段要求,指出古诗文教学内容随着学段增进而逐步深入。最后,吴教授聚焦古诗文教学的实践层面,以不同学段的课文篇目为例,分析了各个学段的教学重点,为教师古诗文教学的实践方向提出建议。
四、教学研讨(案例研讨分享)
下午,进入案例研讨分享环节,优秀教师代表梁创荣、金常胜、吴佳佳、倪海山、李思瑶和刘亚靖进行研讨课分享,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一体化学校副校长金艳、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刘凤华和贵州省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中室主任訾慧担任评课嘉宾。
(一)小学案例研讨分析
深圳市宝安区宝民小学 梁创荣老师 分享研讨课
《欲上青天览明月——探寻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梁创荣老师从整合资源说教材、立足素养述目标和基于任务讲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梁老师设计了梳理语文课本中的李白诗歌、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和制作“李白与月亮”小诗集三个学习任务。其中第二个任务是重难点,梁老师以《静夜思》为例,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和人生经历感受诗人情感,请学生用第一人称描述、沉浸式体验李白的情绪,并总结意象分析方法。本课例设计能帮助学生认识李白与月亮的不解之缘,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能力。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奈林学区中心校 金常胜老师分享研讨课题
《初心未改,笃志前行——“走近苏轼”主题学习》
金常胜老师从“指导思想”“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课,利用苏轼年谱、苏轼作品、影视作品、拓展阅读、故事卡片等资源,采取主题式整理、对比分析、诵读、故事启智、资源共享等策略,安排诵苏“文”、知苏“事”、品苏“人”、办苏“展”四个活动,在引导学生梳理整合前三个活动的资料、展示自己对苏轼的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一体化学校副校长 金艳 针对小学课题教研案例评
金艳老师从整体印象、突出特点、优化建议三个方面评价梁创荣老师、金常胜老师的课例。金老师指出,两节课程均体现出“依标扣本”“教-学-评”一致的新课标特征,符合大单元系统教学理念,恰当应用了合作、比较阅读、思辨等学习策略。金老师也鼓励教师们在多篇比读中探究学科大概念,学习研制科学的评价量规,钻研教材力量。
(二)初中案例研讨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学校 万佳佳分享研讨课
《有风有雨更有情——综合性学习·走近苏轼》
吴佳佳老师以“活动驱动、多类型、整合资源、生活语文”为基本点,设置了“识其人、品其文、传其神”三大版块。版块一,教师通过问卷摸清学情,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按主题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版块二,学生完成品课文经典学方法、联读课文用方法、迁移课外用方法三个阶段的活动。版块三,学生通过校内外研学以现代视角进行专题研究,并通过演讲分享和辩论赛的形式进行反馈。学生能够通过这次综合活动,深入分析和理解苏轼的形象和精神,并从中汲取力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 倪海山 分享研讨课
《吟赏易安词,品鉴情与志——李清照群词联读》
在说课中,倪海山老师创设了“制作班刊《言志集》人生启示录”活动情境,“李清照群词联读”为其中一个课时主题。倪老师整合教学资源,分设三个学习任务:“吟词之韵,走进文本”(基础型)、“品词之境,明悟情志”(发展型)和“鉴词之法,学以致用”(拓展型)。学生在本课时中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和合作解决问题,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并尝试运用。倪老师设置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的学习评价单,分基础巩固(A)、能力提升(B)、拓展延伸(C)三个层级进行评价。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初中语文教研员 刘凤华评课
刘凤华老师提出,吴佳佳老师的课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苏轼精神与新时代价值取向相联系;倪海山老师的课例整体性强,环节丰富,要素齐全,引入评价体系是最大亮点。刘老师指出,初中文言文应以语言运用为本,梳理作品内涵,让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推动文脉传承和理想信念的建立。
(三)高中案例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李思瑶 分享研讨课
《“回到历史现场”单元教学设计——以‹李陵论›撰写为大任务的史书单元教学》
李思瑶老师将本单元分为9课时,前4课时为史传文学阅读,后4课时为史论散文阅读,最后1课时为历史散文写作。这样的课时设置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思维素养,更便于学生进入讨论情境。接下来,李老师从单元主题、人物经历、写作技巧等入手对《屈原列传》《苏武传》两篇文章进行剖析,使学生获得关于知识分子难以抛却的家国基因的启发,愈加体现出让教育教学等育人环节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 刘亚靖 分享研讨课
《《赤壁赋》说课》
在设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时,刘亚靖老师从学情出发,带领学生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儒道释结合的思想,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的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同时创设“本班负责校图文展中苏轼与他的赤壁部分”活动情境,分别从文言现象、文化常识,文章结构和景情理的梳理探究角度鼓励学生们自主探究。在教学评价环节,学生们可以选做景情理结合的文字或谈一谈生活中最大的困难,提升思维和表达能力。
贵州省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中室主任 訾慧评课
訾慧老师提出,李思瑶、刘亚靖两位老师的课程设计均以任务为导向,兼具综合性与实践性,实现从“教语文”到“做任务”的理念转变;全面关照教材,体现出整合教学的系统性思维。訾老师建议教师们进一步思考教材单元架构的理路,在人文教育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眉山三苏祠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2021年初,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教育教学等育人环节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
国学进校园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可以传承经典、传承美德,而且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具有提升孩子气质、陶冶孩子性情、提高孩子涵养的意义。而且还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热爱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种子,打下一个文化烙印,这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观摩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