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共读】237磨课究竟磨什么?该怎么磨?

席丽丽
创建于2023-12-08
阅读 37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打卡人】席丽丽

【打卡始于】2023年4月16日

【日精进打卡第237天】2023年12月8日

【今日学习】

磨即研磨,磨课是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解读教材、设计教案、反复试讲、共同探讨,最终生成好课的过程。

一、磨课、磨人

上午开始睿睿分享了一篇文章《特级教师王海军:磨课究竟磨什么?该怎么磨?》,这篇文章似乎为我们磨课群而写,引发了群里老师们积极讨论,睿睿说“如果把这个磨课情境放进咱们的钉群活动,“磨”就又进阶了呢”,每周一次的磨课,现在已坚持到110期,王老师的磨课应指线下磨课,我们磨课群是线上磨课,但都是“磨“,那磨课究竟磨些什么呢?该怎么磨呢?

1、磨教材:深入研读,准确把握

①研课标:课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将新课标的理念融入课堂设计中,才能让“课标落地”;

②用教材: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反复研读教材,对教材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后,才能确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③重教参:此外还要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了解对教材内容的解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

【思】这是我们磨课群的核心任务,从课标解读开始,如何使用教材,有的老师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有的老师一境到底,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中间偶尔会磨教参,我觉得这一个环节中,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如何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还需要进阶(难在教学设计),对教参中教法学法的“磨”还需要继续优化。

2、磨过程:反复试讲,完善细节

一节公开课,无论交流展示还是参与竞赛,往往需要教师经过反复打磨。

【思】每次磨课的老师精心备课,磨课的过程把问题“抛出来”,磨课结束后的研讨环节,讨论课标解读程度,落实如何?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课时容量大小合适与否?课时安排是否适切?……虽不能反复试讲,但每一次磨课的启发、收获还是很大。如何从整体格局把握一节课的流程呢?

3、磨学情:直面差异,灵活应对

教师在磨课过程中,由于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学情也是不同的。

【思】这主要指线下磨课了,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性格各不相同,需要设计与本班学生“共鸣”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优秀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不断打磨一节课,每一次磨课,即是一个暴露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最终实现熟练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二、创新示范课

李兰芳老师获全国教学大赛第一名!“河洛地理家园”公众号一则喜报引起我的关注。推文中写到“比赛中,李老师以《人类文明的摇篮——河流地貌》为题,巧妙融合学生在洛阳市龙潭大峡谷研学实践中观察到的河流地貌,设计问题链引发深度思考,最终挖掘出河流地貌的内在逻辑,圆满完成新课标要求

【思】优秀教师的共性:①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深刻,能完成新课标要求;②挖掘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注重地理学科素养培养;③教学设计匠心独具,设计的问题链引发深度思考;这些语言平时磨课讨论、写推文都会用到,似乎耳熟能详,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属于自己;其实不然,把这些文字变成“实践”后的输出内容,才内化于心,变成自身一部分。

三、带来的思考:

之前的教学就是一种谋生手段,怎么上不是一节课?工资能差多少?努力上课就为了钱吗?开始步入中年的我体会到了狄德罗效应,加上对岁月的回望与反思,突然想法、行动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①狄德罗效应,是由18世纪法国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发现。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即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②一个教师上一辈子课,都没有品尝过“优质课”的滋味,回想起来肯定会充满遗憾吧。

③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渴望就是受到他人认同。”

③人到中年很明白,我失去了在课堂上成长的最佳时期。但,我从不认为未来可以设限,人生可以没有退休,人生可以终身学习。

④好老师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这是一种成长型思维。只要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

⑤让自己一直处于踮起脚尖生长的状态。

⑥我辛苦磨课,只为致敬课堂,致敬生命!这是最高级使命,一直努力中……

阅读 37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