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岗小学·德育】少先队员讲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73)

鸽子
创建于2023-12-08
阅读 74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大家好!我是新密市来集镇岳岗小学一一班的马启翔。我喜欢画画、运动、阅读,还是一个很爱笑的小男生。今天我要为大家讲关于传统美德“仁”的知识。

仁,汉语常用字(一级字)[1],读作rén,会意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2]。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后来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如儒家提倡“仁爱”“仁政”等。

“仁”字由“人”(单人旁)和“二”(长短相等的两横)组成。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无差别的人类个体。在远古,人们用一(一横)代表天地未开,混沌太初;用二(一样长的两横)代表从混沌太初发展而来的天地初成,阴阳并列。“二”在汉语里有哲学层面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数字“2”。人和“二”组合,除了表示“二人”--人与人产生关系的最少数目以外,更蕴含了“人人平等,相互影响”的深刻认识。“仁”的具体意义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有厚德、仁政、同情(怜悯)、亲爱等;形容具有更高的(人生)价值:人、敬辞(旧时常用于书信中)、有感觉能力、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类似果仁的东西等等。

仁”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親也”,意味着亲近、关爱。该字采用“人”和“二”会意,表示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古代文献中,如《中庸》和《论语》中,都有对“仁”的描述,它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包括爱情、亲情和友情。此外,“仁”字在古代还有多种读音和写法,例如“忎”和“𡰥”等。其中,“忎”字采用“千”、“心”会意,“𡰥”字则以“尸”为偏旁1 2 3 4。总的来说,“仁”字在古代文献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符号,更是一种情感、道德和价值的体现4。

“仁”字故事

06:10

东汉末年的淳于恭就是一个仁爱之人。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树。当时闹饥荒,经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树和偷割稻禾。对于这些偷盗之人,淳于恭反而采取宽善待的态度。当看到有人偷采果实时,他就去安慰、帮助他们采摘,并让偷果实的人把果子带走;当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里割庄稼,担心小偷遇见他会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丛中,等到割庄稼的人从容离去再站起来。由于淳于恭的高尚行为,使村落里的人深受感化,后来,偷盗的事情也就很少见了。同时,在他的引导下,村民们也抛弃了在战乱中,生命难保,不愿意耕种的情绪。因为当时村民认为战乱不止,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弃了耕种。淳于恭对乡人说:“纵我不得,它人何伤!”意思是:就是到时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给别人享用,又有什么关系呢!

阅读 74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