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与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赋予了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教育工作是“重要窗口”中的“窗口”,教育工作者更要做“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自2010年3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后,浙江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组织开展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重要决策,逐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教育援疆工作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2023年8月教育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强调统筹协调省市和高校资源,扎实推进教育援疆工作以及扩大新疆与援疆省市双向招生规模,加强疆内外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把教育援疆打造成促进团结、凝聚人心的工程。
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自2016年开始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同学,至今已培养22名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2020届6人、2021届2人、2022届8人、2023届6人),培养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24人。学院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过程中针对学生呈现出的学业基础薄弱、等要靠思想传播、就业竞争力不足和就业主动性较差等问题,前置摸排、多措并举、多方联动,精准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成长帮扶计划,在2021-2023届的16名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中,除1人不就业拟考公外,3人考取研究生、2人录取至国家基层项目“三支一扶”、5人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其中3人进入字节跳动等头部互联网公司),5人进入普通企业或采取新业态就业形式,近三年学院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93.75%、高质量就业率62.50%,为学院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赋能学院、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案例分析与应对
(一)立足校本特色,前置帮扶环节
根据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的通知》要求,浙江工业大学自2018年起依照《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班管理办法》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相关工作要求,通过建立管理工作体制、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扎实开展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主培养工作。此前,浙江工业大学录取的预科生均由新疆大学代为培养。
基于此情况,公共管理学院在以往针对在新疆大学预科培养学生精准查档基础上,在2018级预科生(即学院2023届毕业生)入学起积极和学校预科生培养单位健行书院对接,探索学生培养方向、明晰学生发展兴趣、夯实学生学业基础,并委派学院资深教师至健行书院开展专业宣讲会、招收意向学子。同时,学院积极和书院对接学生思想情况、家庭情况和学业情况,力求前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经济、学业等帮扶环节,让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升入本科一年级后减少和其他地区学生的差距感,减轻学习生活压力从而依托工大平台全方位成长。自2016年公共管理学院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至今,学院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全部完成课程取得毕业证、学位证,无延毕、结业等情况。
(二)结合学院优势,细化就业服务
公共管理学院目前有本科生在校生435人、教职员工52人,师生比高达1:8.37,学院立足较高的师生比开展就业精准服务。首先,学院一贯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门成立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指导毕业生就业,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列为重中之重;其次,学院严格落实班主任、导师就业责任制,每两周向班主任、导师发布学生就业跟进情况。对于就业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的就业相对困难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院领导、班主任、导师、辅导员共同对其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并帮助其修改简历、推荐就业岗位,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全方位保驾护航;最后,学院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工作贯穿于学生整个培养阶段,聘任教学科研经历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指导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认真落实学院“五个一工程”(专业实习、热点调查、经典案例、实验技能、读书报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此外,学院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开放简历门诊、开设面试培训。同时,通过榜样力量分享帮助学生提升就业信息收集能力、把握深造择业关系及提升个人就业市场竞争力。
图1 公共管理学院2023年度少数民族学生
就业升学交流会
(三)立足就业布局,拓宽就业方向
就业工作不单纯涉及到学生个人、学生家庭、专业评估、学院发展、学校定位,链接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内容也不单纯在于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实力,还涉及到在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全球经济放缓、各国对高科技行业制高点争夺加剧的复杂世界里面如何稳定国家根基、重构国际格局。公共管理学院不仅为新疆少数民族提供就业技能指导,更立足国情校情深耕就业思政工作,引导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具备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能力。在就业地区上,学院积极引导学生成才后回馈家乡,其中2021届M同学(化名)和2023届T同学(化名)考入国家基层项目三支一扶,依托在浙江所学在西部基层地区展现青年力量;在就业意向上,学院引导学生利用政策优势强化自身实力,2022届A同学(化名)和B同学(化名)通过少数民族照顾政策考入新疆示范大学继续深造,2023届G同学(化名)通过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入东南大学深造;在就业行业上,学院积极引导学生打破专业壁垒,探索个人兴趣,不断追求卓越,除机关外,2021届D同学(化名)、2023届E同学(化名)和N同学(化名)进入教培行业,2022届Z同学(化名)、F同学(化名)、Y同学(化名)进入互联网行业,其中3人在头部互联网企业字节跳动、2人在中国五百强企业新东方。
三、案例反思与启示
(一)坚持民族团结和奉献,做开花结果的“石榴籽”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怀着深厚感情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努力培养和增进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深厚感情,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促进和维护民族大团结,更要向种植石榴树一样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夯实学生学业基础、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让学生像石榴一样开花结果,收获成长。在公共管理学院,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五个一工程”导师多由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或教学科研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力求从思想、学业、生活多方位引导学生成长。
(二)秉承就业宗旨和情怀,做言传身教的“领头羊”
要切实增强做好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工作的紧迫感,与时间赛跑,依托学院“五个一工程”和1:8.37优势师生比,组织化精细化开展就业帮扶工作下,让学校力量、学院力量深入学生群体,以“领头羊”姿态引导学生就业能力和学业能力同步提升。同时,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榜样力量的传帮带作用,以基层服务、继续深造、企业求职等不同赛道的同龄人的经历鼓舞学生、引导学生。
(三)紧跟就业格局与趋势,做就业指导的“压舱石”
要紧跟就业格局与趋势,以最新就业趋势、就业形势和就业需求引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发展,同时为学生做好保障工作让学生安心求职。首先,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研究,通过对就业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明晰个人职业发展定位和职业发展方向;其次,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在专业能力培养基础上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创新、学习等通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竞争力;最后,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和工具,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这些从美丽新疆来到浙江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们,虽然有一点点内向、自卑却依旧阳光、努力、向上,他们仿佛是广袤西北土地上年幼的胡杨树,虽然他们雨后三年才枝发叶长,根深十米才汲取营养,但他们耐旱、耐寒、耐盐碱,抗风、抗沙、抗祸殃,终有一日,他们将会是繁茂的胡杨,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深处展示出生命的瑰丽画卷,在寸草不生的戈壁尽头高挺着永不弯曲的脊梁,将在“浙江之窗”学到的本领为“西部之美”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