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有感
坊员 寻芳娟
读《吴正宪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有感
方泉小学 寻芳娟
我近期在马丽娜工作室团队的带领下拜读了《吴正宪答小学数学50问》一书,学习如何把握教材,如何使用教材,如何了解学生等,在教学中的很多困惑和疑问都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让我欣喜万分。吴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创造和思考,让我为之动容。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
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都是拿着课本我行我素,想到哪儿讲到那儿。读完了吴老师的答小学数学50问,才发现,原来新课标如此的重要,我们在教学当中,也会根据自己的意图改编例题,因为感觉书中的例题有答案,不想让学生直接照抄书中的答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自己改编例题,有时候看着自己改编的题和例题很相象,但是其实已经背离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孩子某方面的能力。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新课标中已明确提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如果明白了新课标对空间观念的要求,那么我们在讲授这部分的时候,目标就会非常的明确,否则总感觉这部分内容好像很简单,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又经常出错。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吴老师在书中提到:我常常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机会,慷慨地把时间留给孩子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让学生“敞开心扉,心与心地交流碰撞,在碰撞中体验探索的乐趣”。这让我想起在教学“圆锥、圆柱”这一章节的数学知识点时,我特意在学生面前做了一个“求圆锥、圆柱体积关系”的课堂小实验:首先,提前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圆柱形容器及足量的石子,随后将石子倒入圆锥形的容器,使其呈装满状态:随后,再将该圆锥形容器的石子倒入圆柱形的容器中,三次重复该动作之后,由于石子大大小小分布不均及装置过程中或多或少洒落等原因,致使圆柱形容器致使被大致装满,而不是完完全全地装满。这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最终圆柱是被大致装满,而不是完完全全的装满,这是不是代表着教材上关于'圆柱的体积是其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 结论是正确的,而老师你刚才的实验中却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例如,运用的石子有大有小,还有就是洒落在容器外面一些石子,这些都有可能是导致实验出现与教材所陈述理论偏差的原因啊。”甚至还有的学生提出新的想法:“是不是换一种比较均匀的实验物品,像水、米等,会产生更好的实验结果呢?”......这次无意中形成的“瑕疵”实验就成为提供给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与发展的良好舞台,切实促进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等课堂教学效果。
三、重视估算的能力。
吴老师在这本书当中,有好几个问题都和估算有关,估算看似简单实际上对孩子们来说却并不简单,经常会出现让我估,我就估,精算完了再估,对使用估算信心不足,总害
怕估算错误。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最多的还是估算,估算比精算应用的范围更广,我们在做很多事情之前都是先进行估算,感觉差太多就不用再精算了,对这一问题还需慢慢的引导孩子们转变观念。
作为一名新时代数学教师,应该脚踏实地做教学研究,用心对待每一位孩子,从读懂孩子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向吴老师学习,做一位勤学善思的教师,在幸福教育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图文:寻芳娟
编辑:马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