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教师,硕士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与哈佛大学培养博士,从事数学教师教育研究,参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专项,发表论文20多篇,2个专项。
本次课程分五部分
一、研究的缘起
1.概率素养是当今社会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的重要方面,21世纪必须具有概率思维,很多数学家也提到了概率的问题。
2.概率真正走进中小学,首次引进是国外,我国是2001年概率内容已经飞入百姓家,各阶段对概率内容有了不同的定位,2011年有了新的挑战,把概率内容整体延后。2022年版,学段划分的改变,概率内容出现在五六年级,也就是第三学段。
3.概率学与教中存在困难
学生层面:学生对概念认识存在局限和困难(等可能偏见、代表性启发、机会无法预测和量化)
老师层面:除了自身概率知识过硬之外,还应更注重学生是如何认识概率的。
二、宏观探索
1.被试
2.工具设计
每个问题考察方面不同,学生对于问题的正确率也不同
“不放回”的情形,学生很难得有这样的创新观念
1.无法正确的构建样本空间
2.缺乏组合知识和策略
时灵时不灵
对于学生端“不太乐观”的表现也做了各年级统计,使用标准策略的频率不到20%,1.随着年级递增正确率有所提高。2.学生使用标准策略的频率不高。3.有些学生即使正确也才用了非标准策略或者直觉策略。这样概率的迷思概念随处存在。
发展方向和几大趋势
三、微观探索
四、教师KCS与学生迷思的一致性
五:对前面一个问题的反思:
皮亚杰四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T1是样本空间,两个任务
尊重并适应学习步次的规律
人教版对内容的设定很符合学生。
数学教育的研究应该走在课标的前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