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周慧
自从十一月底,沙校把这次宝贵的机会给了我,我便开始着手准备起来。为了能打一场精彩的仗,我总是不停地往即将上阵的背囊里添加东西。每试上一次,我便“贪心”地加上一样东西。慢慢地,从刚开始的紧抓默读方法,循序渐进地初读课文,到本周一呈现出的“满堂灌”,我感觉我就像即将上战场的将军,领着大队人马,方向都非常明确地指出来了,他们为何不前进呢?直到课后李校的一个词点醒了我:“一厢情愿”。是的,我不是将军,我充其量只算个军师吧,他们才是即将上战场的将军们啊!最后我决定,卸下行囊,轻装上阵。
一.如何调整顺序?
我原本就想按正常的顺序,来默读课文,从中渗透默读的几种重要的方法,也就是先来默读第二十四课《司马光》。但是,鉴于这篇课文的特殊性,这是一篇小古文,无法在大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时里深入讲解,不讲解又不利于大致内容的掌握。我便想当然地让大家在完全没有接触课文,且部编版教材一二年级都没有接触过这个故事的情况下,让他们“借助注释,结合自己的回忆,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从而切入“大致内容”这个话题,接着再让同学们带着一系列关于“课文大致内容”的问题默读课文。他们可能会知道这个故事,可能会说得出来,但即便这些可能都是真的,我仍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道复杂的程序,“借助注释”加“结合回忆”再加“用自己的话”讲一个“我以为他们不陌生的故事”,“想必大家对司马光这个故事并不陌生吧。”几次试上,这些可能都发生了,在课堂上呈现得出来,但是那也是极个别同学。
简而言之,就像魏院长说的,现在的教学趋势再也不是单篇课文的教学,因为那样是独立的,缺少阶段性,缺少发展性的,如果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我们就会“一厢情愿”。
所以本周一晚上,我打破常规,将这个最难,最陌生的小古文放到了最后。根据我的教学目标,由易到难,先讲解后面两篇现代文。因为这两篇现代文的语言更加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容易理解,更加便于他们默读,而小古文的语言凝练却不易理解。虽然本节课的目标仍然保留让他们初步认识小古文,但是,这样做才可以让他们在不吃力地情况下接收了这样的知识。
二.如何掌握难度?
“只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重点在于把握后面的情节,为什么不能再他们的后面直接加上情节,而是再加一个部分呢?加上情节,他们说不出来太正常啦!说不出来在进行引导,对学生而言也不失为一个‘收货’啊!”这是魏院长在今天听完我的课,对我提出了一个建议。是的,之前我是高估了他们,今天正式上课,我又低估了他们。
本节课,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如何“默读”,层层递进,讲解了三个方法。从“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十五课《灰雀》,提出问题后无法解决,到再次带着问题默读第二十五课《灰雀》,边读边思考,这里是一个台阶,让同学爬了一小步。接下来,应该是讲解第三个默读方法,边读边标记,我仍然分了两步走,想让同学们默读两遍,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分成两步走。其实,这里我可以更加大胆地让他们跨出去,因为“他们说不出来太正常了”。我原本想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踏稳,也很好;发现不足再去补收获感就会被放大,问题就是,“标记时间地点任务”这个任务有点儿太简单了,事实也是如此,同学们很快地就标记好了,接着再来带着另外一个问题默读,不仅是步骤上的重复,更是难度上的停滞。
三.如何学会放下?
情景是什么?一定要是生硬的举办活动?还是要虚拟的办家家酒?不是的。就是得抓住大单元的大主题,也可以说是最核心的共同点。比如第八单元,我的理解就是让他们学会静下心来,默读这几个让人感到温暖的故事,从而感受到他们身上美好的品质。所以我提炼出来一个关键词“温暖”,正好又在冬日里,就用上了“温暖的阳光”这样的短语。希望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打开闪光的故事宝盒,初读温暖的故事。接下来的课,就是要继续深入理解,感受美好的品质,最后可以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温暖的故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的阳光”。所以,放下对无用情景的追求。
任务是什么?第一,阶段性。第二,客观性。第三,发展性。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以前会什么?他们现在学什么?他们以后用什么?理清思绪,任务便会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来。所以,放下对繁杂任务的执念。
本节课刚开始,突出主题,营造氛围,让学生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然后,让他们沉下心来,感受故事;接着,学有所获,打开心扉,一起交流感受。最后,当堂评价,做到有始有终。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保持“轻装”,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