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224ce1e0153b4eb59cd3eee4c217fb00.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ed334b93b4504e739f7b38635968148f.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62731c79156a410bbbd5beceab1b221b.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4d2b5966654f4095ae4c9fc54db137e9.png)
作为一名课改的一线老师,屡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自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最近拜读了褚清源记者的《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本书,走进了我的心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
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习规律是我们作为教师最值得研究的专业方向。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学生跟研究教材一样重要。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往往以成绩高低论学生的等级,我们每节课不得不苦口婆心,生怕细碎知识点没有讲到导致学生考试时失分,我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备教材,备知识点,课堂往往是大容量快节奏。为了提高成绩,我们研究大量的习题,题海练习,争取提高上岸。我们很多时候用力过猛,教学变成体力劳动,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较少,孩子们很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产生思维惰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以减法思维重塑教学,高效课堂不在于老师讲了什么,讲了多少,而在于老师倾听了学生多少,观察到了学生多少,尤其教师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安心的说出“我不懂”。唯有走进孩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读懂孩子,进而帮助孩子。叶澜先生提出,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研究学生,教师一定要更敏感,能够准确捕捉到学生的生成,叶先生还鼓励一线教师要有归零意识,敢于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在备课时时我们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特别是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太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教育。我慢慢的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研究学生上,制定教学内容时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上课时关注课堂上每一个孩子的状态,尽量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当孩子们出现没有听懂的表情时,我就放慢教学的节奏,多讲一遍,让孩子们跟上课堂。下课了,我还会找一些不同程度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下节课在针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回顾。对于后进的学生,除及时关注外还给他们每人配备一名小老师,确保让他们真正学会。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好的经验与做法,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学习了一些学校和教师的课改经验后,有义务将核心素养贯穿于课堂,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学生,做一名耐心、认真、有爱的聆听者。课改从来不是看到了才去行动,而是行动了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