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19:15,德兴小学和阳阳幼儿园教师、家长成长系列课程第5讲邀请到黄锦全副校长到德兴小学阶梯教室开展心理营养公益讲座。
7•38•55定律是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Albert Mehrabian)在70年代,通过10年一系列研究,分析口头和非口头信息的相对重要性,得出的结论:在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如手势、表情、外表、妆扮、肢体语言、仪态等等;38%的信息是通过听觉传达,如说话的语调、声音的抑扬顿挫等等;剩下只有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即你说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跟孩子讲道理时,他真正能听到的,只有7%。而剩下的93%,他是在看你的肢体语言和听你的语气语调。而如果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语调是愤怒的、吼叫的,孩子的大脑就会察觉到危机,此刻他脑海里会出现三种生存反应:攻击(指责)、逃跑(打岔)、僵住。孩子的大脑,接收到了你93%的身体语言,却恰恰没有收到你最想表达的那7%的内容。于是,你不得不一次次讲,一遍遍讲。
7•38•55定律组队练习
案例:
小孩起床困难症,每天都要催起床。
一位扮演家长,一位扮演小孩。
家长一遍一遍地催,夹杂着讲道理讲迟到的后果,语气语调不断随情绪高涨,却起不到效果。小孩扮演者反馈,根本就听不到对方叨叨叨在讲什么,只知道大家都很烦。
研究表明:重复的频率与说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线”。也就是说,过了恰当的次数,你说得越多,越唠叨,说服对方的效果就越差。
孩子的拖拉,除了先天气质因素外(或是冷静型),父母完美主义、专制、催吼是重要原因。一旦父母自身调整改变,孩子就会慢慢改变。
黄校建议:我们不妨告诉孩子,几点起床你决定,把责任还给孩子,同时建议父母可以用两个月时间陪伴孩子早睡养成习惯,睡前植入类似刷牙-读书-睡觉的仪式化程序,效果事半功倍。当父母准备好自己,掌握适合的方法,育儿就会非常轻松简单。
除了我们在“讲道理”时,身体语言占比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6岁前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6岁以后的孩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自我中心”,但此时,他却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你的道理,是你的道理,他有他自己的道理。你是否思考过,你提出一个期待,孩子为什么要满足你,跟你合作?
体验式案例
三个角色:妈妈、学习、孩子
场景:当”孩子“考试成绩远低于平均分,”学习“不好时,”妈妈“对孩子展开了指责……
“妈妈”只看到隔在自己和孩子中间的“自己的期待”,却忘了自己已看不到”孩子“;
“孩子”感到孤独、失望、难过,对”学习“产生厌恶,觉得对方不是我妈妈,是“学习”的妈妈,妈妈不爱我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无条件接纳止于孩子6岁,在6岁后,当“学习”出现时,很多亲子关系开始往下走。我们与“学习”一起对孩子,没有了带温度的语言,目中无“人”;
“我都是为你好”,满口说爱却面目狰狞的指责不是爱,那是伤害。任何沟通都是以终为始,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也别忘了,关系比一切都重要!
当我们修正用滋养的有温度的语言去给与,尽一切努力将跟孩子的关系经营好,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亲子关系如此,师生关系亦如此。
“就像身体需要营养,心理也需要营养。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心理营养,很多人会在婚姻关系中寻求满足”。
如同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阳光、水等营养一样,人类生命之花的绽放,既需要物质营养保障基本的生命力,更需要被无条件接纳、被重视、被肯定赞美和认同、有学习的榜样,这些心理营养,这些也正是我们获得人生快乐幸福的最底层代码。
如果幼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人终其一生,都会不断寻觅,如同一个肚子饿的人,饱腹就是其当下的全部。换言之,心理营养不足的时候,我们许多的言行,都在想方设法满足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我们回忆下,当我们的亲密关系处于热恋期,一想起对方就充满喜悦。
但当进入平淡期,有些关系会出现所谓的“七年之痒”(婚姻心理学提到婚后5.2年左右会有低谷期)。
其实,不养(不再用心经营)才会痒!当你不再在对方内心“渴望”的地方上做事情,而更多在对方讨厌的地方(指责、讲道理等)做事情。
这时候痒了再怎么挠也无济于事,因为这时候的双方只看到自己的“期待”,很多小时候“渴望”的部分没被充分满足,带着渴望进入亲密关系进入婚姻,带有一份“期待”要对方满足。不断抓取不断操控对方,经营不好夫妻、亲子关系,眼中只有“期待”。
你会不经意把对方当爸爸或妈妈,小时候没被满足,在内心深处留下了创伤,在亲密关系里依然没能被满足又有了二次创伤,内在的黑洞不断吞噬你的快乐和幸福。
亲爱的,请记住,当伴侣能满足我时,我应感恩甚至双倍反馈,当伴侣不能满足,也视为理所当然,因为没有一个人有义务满足另一个人的期待。
任何人的期待只能自己满足!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人过往的很多经历累积成信念,当信念系统很单一很刻板时,人会过得很痛苦。
当我们意识到事件A无法改变,调整信念B由刻板变得灵活(也就是我们说的“转念”),所谓一念魔一年佛。
黄校举起手,问大家看到了什么,有的脱口而出手表,有的说手,而手还有两面---手背和手心。
我们所以为的客观的世界,其实更多是主观的,我们的看法想法和信念,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快乐或痛苦,与事件A没有多大关系。决定自己幸福的不是自己,又会是谁?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的家庭和幸福的秘密,我们经常听到家和万事兴,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其中的内涵。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父爱则母静,母敬则子安,子安则家和”,这意味着一个家庭中,父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他爱护妻子,关爱孩子,呵护这个家庭。而母亲也会因此感到内心平静,情绪稳定。这样的母亲将培养出有安全感、幸福成长的孩子,而这样的家庭才能达到和谐美满,进而带来万事顺遂,兴旺发达!
黄校给我们诠释了这段至理名言,见视频
作为父母都拼尽全力为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生理条件,然而,当我们还没准备好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助力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可能孩子成为成人以后,心智还停留在孩童时候——事实上,很多成人的心智也停留在孩子的状态,无法为自己负责任,从而把自己的人生交了出去(“都怪你”“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就不会这样子”……)。我们不知道自己很多的应对模式在为自己的人生设限,也在为孩子的人生设限。
回到家族系统,我们追溯原生家庭,并非要把现在的问题和状态、缺失归咎于父母,而要看到父母和祖辈也都受其原生家庭影响,信念系统和应对模式等“诅咒”,也会一代一代往下传。
来到我辈有机缘能通过学习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可以努力终结不良的应对姿态,重建新的模式,避免小孩接住往下走。我们需要去觉察的就是,在面对人生、婚姻、亲子、事业等的时候,如果自己不那么幸福,甚至有很多焦虑、痛苦的话,我们自己成长的经验和模式就可能无法承托起孩子未来的幸福。
而我们要能成为创伤的代际传递终结者,需要我们持续地学习、觉察、成长,做自己的好父母,把曾经不足的心理营养补上,看到深藏在潜意识中的自己,去拥抱他,牵着他的手,沐光而行,活出轻松快乐满足的状态。这,是对自己和孩子最大的支持和祝福。生命的河流,才能由源头一代一代往下流,正能量源远流长。
接受父母练习
在课程将结束的时候,黄校带大家做“接受父母”练习。
曾经,我们也许或多或少被父母伤害过,长大以后,在头脑中,在意识里,我们以为已经与父母和解,已经理解了父母。事实上,在身体里,在潜意识里,一直没有忘记,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状态。
让我们重新看到父母,去深度连接父母的能量,允许自己活出轻松快乐幸福的人生!
感恩黄校,何校和老师们营造这么好的修炼道场!
温暖的场域值得多来沉浸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