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学习第3日,俞老师以“小学数学知识全景图”为主题进行了指导。全程高能输出,将自然、历史、人文、哲学知识融入数学之中,进行寻根溯源,让数学知识的教学变得越来越清晰。
俞老师以古代作战时,将百万雄兵放在心里,进行作战图布局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来比喻数学全景图的重要性。
知识对人的意义
知识:一个功能是本身的,另一个是促进人的成长。帮助人脑对世界进行更有效的反应、表达、记录。可以帮助人脑对客观世界做出更多的反映,做出更客观的记录。把我们人脑与世界发生了流转。
对象化、特征化、属性化、规律化有时候用语言,有时候用模型。各种表达方式均为知识,为了研究的方便,分类成为学科。
帮助小朋友认识客观世界,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经历认识的过程,这就是老师的价值。对知识充满尊敬、亲切,不断地反映、表达、记录,循环。不用背,因为来自于反映,这反映就是思维。
世界与物、事的关系
知识是对世界的反映和表达,世界的主角是谁?是物质世界,世界的主角是物。物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是以“事”而存在的。这个世界如此精彩,而物是以“事”而存在的。
对世界的反映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向“物”的,一类是指向“事”的。
对于一个物的反映,分为物“静”的反映,和物“动”的反映。
以一个女教师为例进行了具体的讲解。
对象化→反映→表达。
“动”→图形的运动(旋转与平移),平移以后要确定位置,蕴含观察物体。两个“物”才能产生“事”,让学生活动,上课。上课的时候有反映有表达,还要有交流,发生“事”。“事”来自于“动”,“动”在哲学里叫做“运动”,在数学上叫做“运算”。运算在“易经”里叫做“运演”。两个“物”静的时候不由自主产生“比较”分为(一)比大小、(二)比倍、(三)比率、(五)比(多个对象的比较)
互动环节
徐徐展开,点点落实,在数学老师心中要有个全景图。
两个对象“动”产生“事”,分与合,没有先后,同时存在。合不来自分,分不来自合。开始是分开的,后来是互逆的。
事(对象)“合”用数学语言表达是加法(反映),用数学符号表达是+(语言)。
“合”的特殊情况下是“等合”,“分”的特殊情况下是“等分”。如:每个年级6个班,每年4季……世界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来自“等”。数学是最接近于“哲学”的学科。
等合叫做“乘”,用“×”表示。等分叫做“除法”,用符号“÷”表示。
除的意思就是“台阶”,每步都一样,最能体现“等分”的是台阶。最能等合的是“集合”,以一辆战车,配四匹马,3个兵。一辆一辆车,要算千乘之国的兵力,叫做乘法。
就这样产生了四则运算。
解决问题
两个物之间的事会不会发生,到底会发生什么,存在着可能性,产生了“统计与概率”。概率的产生是为解决问题的,整块内容都在解决问题。
确定性问题→四则计算
可能性问题→用数据解决
既非确定,又非可能,用计策来解决,比如美人计、暗度陈仓。
统计是用来解决概率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从事情出来是数学知识,从数学知识回到事情,就是解决问题。
例如:乘法口诀→整10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乘法→分数乘法,再回到解决问题。
用度量解决问题
用度量解决问题(标准),用定位解决问题(归到计算里面),用比较解决问题(不单独列出来),用计算解决问题,用数据解决问题(现在开始强调),用策略解决问题(主要是田忌赛马)。
属性量→量有定性刻画(面积)与定量把握(单位)
比较量→标准量(单位“1”)、比较量(对应量、倍、率)
运算量→加数、速度等数量关系
统计量→百分数、平均数……
量感,不同的量有不同的培养方式
教书育人的过程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反映,让他表达,让他记录。帮助他反应就是从活明白到学明白。让他表达,让他记录是知识对人的意义。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这是知识的结果。
小组成员研讨问题
学员代表发言
一天培训结束了,脑中有千万个思绪,需要理清表达。参加培训的学员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也想要改变,愿大家都能教对的数学,活明白、想明白。
图文:刘红、毛娅
审核: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