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笔连书话课堂
王昌村
书法讲究“起、行、顿、收”,在书写当中,每个环节都有其妙用。运用得当,则书写流畅、文字优美,令人赏心悦目。反之则字形板滞、毫无生机,观之令人生厌。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大抵也是如此。
起笔于备。一堂好课,前提在于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准备充分了,课堂就流畅。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老教师就告诉我们:要给孩子们办好饭。实则就是要备好课才能上好课。“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备课就如源头活水,备课不充分,则言之无味、论之无果、支离破碎,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现在的孩子们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在课堂上经常灵光一闪,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对此老师就要有广泛的预设,当然有时候老师无论怎样预设,也不能面面俱到。对于课堂新的生成,考验的是老师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日常的读书、学习、思考也是我们课堂最有益的补充。一个知识广博的教师,课堂必定生动有趣,也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我最欣赏民国时期那些大师们的课堂,往讲台上一站,洋洋洒洒,古今中外,引经据典,让人叹为观止。胸中有丘壑,笔下有山河。只有在备上下足了功夫,真草隶篆行才能形神兼备,我们的课堂才能日臻丰实、完善。
行笔为生。在书法中行笔实则就是用笔的方法,是笔锋在纸上的运转动作,俗称运笔。行笔非常关键,关系到整个字形、篇章的布局和审美,线条的变化、部件的组合都要在行笔中一一落实。在课堂中整个的流程如同行笔,教师如何把控至关重要。现在提倡生本课堂,即以学生为本,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中的发现者、创新者。如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就是考验老师把控行笔的能力。课堂是老师和学生的主阵地,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养成都与教师的课堂有关。生本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对于学习才能真正有兴趣。一个带着兴趣和问题上课的学生,想不进步都难。新的课程理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这一理念。这样一来课程和教学才能完美结合,我们的行笔才能心手双畅、妙笔生花。
顿笔在思。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好的文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也要富于变化。顿笔、转折、提按才能让观者心摹手追、心旷神怡。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是辩证统一的。学生思考的时间恰是课堂生成的关键,没有思考的课堂,了无生机、索然无味。就像我们听的表演课一样,老师不知演练了多少遍,学生按照指令完成规定动作,一堂课下来,看似酣畅淋漓,实际上都是假思考、假生成,看似完美,实则已经背离课堂的初衷。思考的习惯是需要培养的,有的老师上课太着急,为了完成既定课堂任务,节省时间,当即说出答案,这样一来难道不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吗?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浪费,恰恰相反,是珍惜。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没有动力的,就像有的孩子为完成家庭作业使用作业帮一样,为完成而完成、为作业而作业,毫无意义可言。走的太快了不一定是好事,我们要留出时间,驻足留观,看看风景,才能更好的前行。
收笔善结。字写得好不好看,收笔之处十分紧要,最后一笔收不好,那就是败笔,前边写的再好也不协调。一堂课,开头豪情万丈,结尾浮皮潦草、虎头蛇尾,总让人有吃了夹生饭的感觉。课堂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恰到好处的总结,如同桥梁纽带接续着下一站,是下一节课生成和铺垫的基础。写字时收笔不爽利,易成墨猪,缺筋少骨。课堂总结处也要简明扼要、突出主旨,切记拖泥带水、含混不清。明晰的总结,会让学生思路清晰、回味无穷。简明的话语会让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明确方向,把知识概括、深化,使得整节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当然,课堂的总结不是课堂的结束,我们在课下还要进行相应的反思。一节课完成,当我们静下心来回顾课堂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些许疏漏,这个时候最好是及时做好反思总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特别是年轻的老师们,要学会在不断总结和反思中成长。
掌控好起、行、顿、收,写得一手好字。利用好起、行、顿、收的理念,上得一堂好课。那就让我们潜心研究、躬身实践,把属于我们的一亩三分地种好、管好,静待花开吧!
(写于2023年12月6日,昌村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