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
翻滚着昔日英勇的浪涛
时光的琴弦
弹奏着今朝的旋律
党的历史
连着光荣的过去
通向辉煌的未来
是启示当下烛照未来的最好教科书
为进一步加强红色教育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许昌市健康路小学特推出
“党员故事汇”专栏
和大家一起分享身边故事
探寻廉政清风足迹
追寻生活中的清廉印记
宣讲人
许昌市健康路小学党员教师 俎婷婷
一心为国 淡泊名利
一生清廉 两袖清风
人类探索宇宙的启示者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原名钱芳园,男,汉族,出生于上海,江苏杭州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1935年,钱学森获得赴美“庚款留学”的机会,来到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飞机设计与制造。一次,一个美国同学在谈天中表现出对中国人抽鸦片、裹小脚的蔑视。在麻省理工学院,钱学森学习上如鱼得水。但是他不能容忍美国同学瞧不起中国人的态度。他大义凛然地对他们说:“中国现在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期末考试时,有位教授出了一些难题,大部分同学做不出来,认为老师故意刁难学生。谁知他们来到教授办公室门前,看到门上贴着钱学森的试卷,卷面工工整整,试卷右上角有老师批阅的分数,一个大大的A后面还跟着三个+。本想闹事的学生看着这份试卷,目瞪口呆,从此对钱学森刮目相看。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钱学森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用于沙漠治理。在他心中国家最重、个人最轻,事业最重、名利最轻。钱学森曾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钱学森的一生对自己节俭,但是对组织和需要帮助的人一直很大方,他把在苏联高校做演讲的讲课费,写书的奖励等等都捐给了学校,用以购买教室设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一方面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一方面也暗下决心,要早日回归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但是回国之路充满波折,在遭到审讯、软禁、监视等折磨后,1955年9月,终于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钱学森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目睹了新中国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以及共产党人的廉洁作风后,钱学森大为感动。回顾历史,他深深感到,党的事业是伟大的,无论个人有多大本事,都离不开党组织。便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和无畏的登攀。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一次分享
就是一段伟大征程的初心回溯
一次聆听
就是一份伟大担当的使命传承
学党史忆光辉历程
守初心担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