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名师课堂 
促进教师成长

河小吴小翠
创建于2023-12-06
阅读 9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提高我校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河北中心小学全体语文教师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观摩三名特级教师的录像课,分别是窦桂梅老师的《书〈戴嵩画牛〉》、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以及何捷老师的《晏子使楚》。几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别树一帜,使我们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窦桂梅老师执教六年级文言文苏轼的《书戴嵩画牛》,围绕六年级文言文的学科特点、学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清华附小让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的理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了窦老师在这节语文课上,如何为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而做的努力,可谓叹为观止,荡气回肠。

      窦老师说,大家要用心来观察学生,记录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一节课就像一条道路,课的开端站着这些孩子,结束后走到路那端的孩子,有着怎样的成长。整个课堂,朝向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努力对学生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训练,真的看到了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更体现在让学生真正的站立起来。

  反复--是王老师这节课里点击率最高的一道程序。不同的情境下,孩子们在王老师抑扬顿挫的提示语声中自如变换感情,变换读法。

       质疑,是解读文章的又一法宝。在带领孩子们感受深情之后,王老师突地话锋一转,“刚才所说的鸟儿的外貌也好,树的外貌也好,都是同学们写出来的,课文中写了吗?”课文根本没有提及任何与“鸟儿”、“树”外貌有关的句子,在得到学生的认同后,王老师擦去了之前写的第一自然段“写外貌”的板书,这里作者写得非常“浅近”,可我们却都能想象出它们的模样,这种感受不也又是“深厚”的吗?

       对话,是体会文章思想,理清脉络的重要线索。在分角色朗读的分配中,我感动于王老师的课堂用语“你愿意吗?老师也一起读可以吗?现在可以读了吗?”他低沉的声音吐出这些语句令人有种被充分尊重的感觉。朗读过后,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刚才的对话时有一个人读得不好,他是谁呢?”就在大家都稍有紧张的时候,王老师却说:“老师读得不好。”学生们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老师读的提示语太平淡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怎么样读才能有意思一些呢?”“怎么样才能有意思一些呢?”-再自然不过的一句转折,也同样自然地将孩子们再次领到了“语用”训练中。

         何捷老师他一出手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出示“单元导读”:要求快速浏览,熟悉三则故事,关注人物对话,感受语言魅力,板书“精准、妥帖”。

          从“语文学”角度看,这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痛点”的瞄准。即教学内容:教语言一“关注人物对话”;教学重点:学表达-“感受语言魅力”;教学“痛点”-表达的“精准、妥帖”。内容、重点、痛点,梯度分解,形成了一个自足的“小体系”。而且不枝不蔓,干净简洁。可谓“冗繁修尽留清瘦,画到熟时是青时”。

        从“写作学”角度看,这是“集材”中“选材”。“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从纷繁复杂的库存材料中,选择最典型、最精当的事件,提炼最有表现力的素材,达到以一当十的表达效果。

  在研讨中,本校老师结合实际,畅谈分享。老师们认为名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精湛的课堂驾驭能力、巧妙的教学设计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观摩细研中,汲源头活水。观摩研讨会虽然结束,但教育还在继续。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知识,增强能力。愿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关爱孩子的人都能不负韶华,以梦为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幸福教育追梦人。

编辑:吴小翠

审核:周海龙

签发:郑师富

阅读 92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