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寺读书会

创建于2023-12-06
阅读 312

如来寺读书会,为了让有时间和因缘都具足的书友们可以一起读书,在读书中受益,在读书中成长~~特定每周二、四(19:40)、周六(19:00)、周日(19:40)的腾讯会议,方便大家在家修学。“理可顿悟,事须渐除”,在师父的指导下,我们周二、周四晚在线上修学“《学佛行仪》导读”,周六晚恭请上定下圆法师亲授《格言列录》,周日晚举办学习讨论会。了解如何真正恭敬佛法僧三宝,佛弟子如何规范日常言行,知晓“有一分恭敬,得一分道德”,做到如理如法,事事圆融。南无阿弥陀佛🙏

主持人:悟本师兄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各位莲友们晚上吉祥!

昨天法师为我们讲解了《格言别录》学问类,我们今晚一起讨论昨天法师讲解的几个问题,大家可以通过复述法师的讲解、谈自己的感悟或提出问题大家一起交流来参与讨论会,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合十][合十][合十]

讨论:

1. 居士在家独处如何做到“凛闲居,以体独”?

2. 佛弟子如何“克己复礼”?

 3.为什么为善最快乐?

4.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5. 怎么理解“庸行”“小心”

问题1分享

俞利枝师兄:今天是师父引领我们学习《格言别录》第一次讨论,交流、分享会。首先我怀着一颗恭敬之心感恩师父带病如期为我们开课,感恩师父为大众选择了一本警策身心,修养道德,一生受益的圣贤书。学习圣贤书就是亲近圣贤,用圣贤的智慧能让我们这些佛弟子迁善改过,进德修业。昨天大众在现场听师父讲课,用心,专注,现场庄严,寂静。听着这样的课真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是受益。下面我把听了师父讲解的"凛闲居,以体独”这句话谈谈受益的感悟吧!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闲居独处的时候,应该谨慎自己的思想行为,以敬畏之心体会自己“慎独”的功夫有没有到家。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的,更加小心的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这种修养方法有助于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我反省能力,巜礼记》中的一句话说得好,君子慎独,不欺暗室。通过学习,本人谈谈在“慎独”时如何修德:1、做人诚信,待人真诚,恭敬一切万物,无论在有人和无人场合都保持一致的行为准则。2、自我认识,自我解剖,通过不断反思,提高自已的道德水准。3、恭敬谨慎,严守心神,护好“三业”提升灵性。努力向回归本性上下功夫。格言是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修养修行的行为准则,学习是我们的终生职业,让我们跟着师父的引领,走进历代圣哲的智慧宝藏,每次学习哪怕釆得昆山片玉,也足以让我们一生受益不尽。莲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认真聆听与学习师父讲解的《格言别录》,把这些格言当作我们修学佛法的助力,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智慧增长,道业有提升。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各位的聆听[合十]

悟本师兄:非常感谢俞校长很用心的分享,为我们分享了“凛闲居,以体烛”的一个自我感悟。我们知道,格言别录这本书,它其实是作为儒家的一本书,古人从自己的心念上下功夫了。那作为我们。尤其现代人没有古人修身修心的功夫,那要从心念上下手是非常难的。佛陀给我们制定了戒律。方便我们从戒律上从身口上下手,然后从而引导我们的心念,能够控制住心念。如果把身口做好了,对这种心念是很有帮助的。

慧婻师兄:我们在独处的时候,如何做到凛闲居以体独?法师昨日也讲到慎独是可以防微杜渐的。可以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规范。是否如法。在行住坐卧中践行所学到的佛法。常想佛菩萨无处不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佛菩萨其实都知道。前一段时间,法师发出了唱功师父的故事专辑。我也是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我觉得看一遍还是不够的,以后接下来有时间还会再看。多看几遍。从十善业做起。那师父昨天也是提到了弟子规和我们格言别录里面弘一大师也讲到了弟子规。这些儒家思想,是我们世间人的基本做人的准则。我们要遵守五伦五常,明善恶知道因果不虚,要遵守教戒,心存敬畏之心!师父也讲过这样的比喻。我们现在都是蒙了灰尘的珠宝,经常的去擦灰尘,那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发出耀眼光的光芒。每次我们看到师傅都是非常的清净。他师傅站在那里,坐在那里不说话也是很威严。威仪庄严是令人欢喜赞叹!我们说这些容易做起来确实是很难。是因为这些贪嗔痴我慢我执会经常的显现,要常警醒自己,还要常常去熏陶佛法。净化自己的心性,人前人后尽量做到一致,慢慢的就做到一致了。虽然现在是做不到,可能有时候也是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我想我自己肯定有。我尽量朝那个方向去走。努力争取做合格的佛弟子!

悟本师兄:慧婻师兄刚刚也提到了众生。起心动念佛菩萨悉知悉见这点,好比儒家的举头三尺有神明更高一个范畴了。我们作为居士有的时候可能在寺院在师父面前恭恭敬敬的能够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法会结束以后,或者打了一个七以后离开寺院回到家里,就特别容易放任了,感觉这个环境变了到一个自己很熟悉的环境,非常容易放纵。比如打开家门看到沙发就躺下来了,或者打开电视大字形躺在床上,就忽略了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能正念就丧失了。那我们昨天听了师父关于闲居的时候,也要恭恭敬敬,不随便不放纵。自己一个人相处的时候,也如佛菩萨在面前一样,我们要做到这种起心动念,都能够自己恭恭敬敬,也能察觉到自己的当下的言行举止,这个功夫是非常深的。我们佛陀为我们制定了各种戒律,我们可以从持戒上下手。从五戒做起,慢慢的身口就清净了。从而我们的这个念头也就微细了,这样我们的功夫会更高了,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在慎独凛闲居的功夫做得越来越好。

梅子师兄:“凛闲居,以体独”这句话的白话解释是敬畏于闲居独处之时,从中体悟慎独的功夫。慎独不但要求我们一个人无人监督注意之时,能谨小慎微地高标准要求自己,同时也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反省,预测自己的起心动念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约束好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以,慎独不但要求我们要修心,更要修言、修行。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首先要有敬畏之心,谨言慎行,还要有一颗利他之心,一切行为遵循因果法则,遵循自然规律,有道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我们的所做所想虽然没有人看见,但我们头上有佛菩萨、天龙八部、护法神,甚至是鬼神等等,都时刻关注着我们,因此,严格来说,我们并没有独处之时,所以,我们要让身、口、意三业统一步调,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人生中最为高级的修行。记得有一次,我去超市买豌豆,看到很多人围在那,认认真真地挑捡,小心翼翼地摘着豌豆的头,我也跟着一起来,到了打秤时,服务员告诉我,你摘得这么干净,不能给你打秤,我当时羞愧不已,心想,这个服务员就是佛菩萨所现,专门对治我贪心的吗?从此我再也不敢占这种小便宜了。其实,慎独是贯穿于我们行住坐卧的每一个细节上,稍不检点,就有悖于佛道,让我们严持净戒,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好念,时时、处处、事事、念念与佛法相应

悟本师兄:感谢梅子师兄生动的分享,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例子,分享了如何把佛法的道理落实到生活当中去。能够把服务员作为佛菩萨,服务员说他的时候也不起嗔恨心,反而能够观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合理,很难得,其实这也是慎独的一个功夫。


博华师兄:昨晚听了法师讲的格言别录。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思想言行,念头都要了然于胸,言行举止要合乎礼节。生活当中要遵循父子夫妇兄弟领导下属这种关系,这样生活才能和睦幸福!做任何事要合乎伦理道德,提升修养。对于自己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开拓心胸,保持平常心才有智慧!平时多做好事,行善积德去帮助别人才会才会快乐。多听多闻佛法,增加学习和智慧,保持恭敬心向他人学习!谦虚恭敬做人。

悟本师兄:博华师兄是对昨天晚上的闻法做了一个个人的总结,从起心动念,遵守五伦的道理包括克己复礼,还有行善事的。这几点谈了一下自己的感悟。说的非常全面。

香确拉姆·虞:通过听法师的讲解格言别录,让我更深的了解了凛闲居以体独的含义,作为了佛弟子,首先我们要以清净心向圣贤学习,以圣贤的教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对治自己有漏的烦恼以及种种的习气。在大众和独处的时候,要做到表里如一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在人前的时候做一个模样,然后在人后的独处的时候,又是另一个模样,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时刻保持警觉之心。

通过这次的学习,还掌握了学习重在调心。在发菩提心的情况下行善,修行佛法,那我们的修行才能得到圆满。行善可以积累福报,增加我们的资粮,种下成佛的因,行善,也可以破我执行善,也可以滋养我们的菩提心。行善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六度万行。通过学习,懂得了诸善奉行,诸恶莫做的道理,既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愉悦,同时也让众生得以快乐。

悟本师兄:分享很到位,从起心动念上入手,也谈到我们为什么为善最快乐,从六度万行,包括因果上都讲到了为善最快乐的原因。总结的非常到位,说明昨天晚上对师父的教理也入心了。

松柏长青师兄:读好一本好书,就是得到了一个好老师,交到了一个好朋友。读圣贤书,这是亲近圣贤。古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读书是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提升自己的灵性。不读圣贤书,就是不懂得为人处事的原则,也会给自己家庭或者社会带来灾难。

悟本师兄:松柏长青师兄说的非常好!读书也是为了亲近古圣先贤,虽然有时空上的隔阂,但是读书相当于跟圣贤面对面交流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我们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反而我们这种读书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大家经常是那个看手机,到哪都是拿这个手机看一些短频快的视频信息。这样一天下来发现自己也没看到什么,反而是我们看古人的读书就跟我们不一样,读书都会背下来,甚至是倒背如流。把一本厚的书经常翻。把书读透读薄了,他们是这种心态去读的,那我们现在。不要说是读圣贤书了,读普通的书也读的很少。另外,我们读书的这种态度或者是这个目的也跟古人还是不一样的,可能是学一种技能学一种本领去读书了,因为我们看现在从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也是这样的。为了考个好的大学,学一门技能,这样去读书了,这样读书其实读到后面真正读出来可能有一定的知识了,但是从这个道德品行,个人修养上面确实有疏漏的可能


慧婻师兄:我现在对庸行和小心做一个粗浅的理解。庸行在我们世俗间很多人可能会理解为平庸,庸俗,好像听起来是带有贬义的意思。但是,我们这里的是指中庸之道。中国是有几千年文化的民族,中庸之道,一直是被推为最好的处世之道。他的不偏不倚,不急不缓。把平常的生活用平常心去过好,安分守己,尽善尽美的传统文化美德。何谓大人?曰:小心。大人是我们这里指的是德行高尚,心量宽大的人,谦卑恭敬,为人真诚慈悲,平等。这样的人都是大人。那小心是指有德行的人在待人接物处事,处处都能做到,小心谨慎,思虑周密,认真办事,有条不紊。对人小心,做事三思而后行,不急不缓。那这样的人,是属于有德行的人,也是有大福报的人。不仅可以趋吉避凶。还可以得到大众的拥护与爱戴。也是我们平常老百姓经常说的贵人多,那这也是成就事业上的根基。

善最快乐!为善就是帮助别人利他。人在困难的时候真的很希望有人能够拉一把。帮一把。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拉我们一把的话,内心真的是会感到非常的温暖。这种感激之情会自然而然的会表露出来。比如说我们在公交车上会去让个座,帮助上坡的小推车,给口渴的人递一杯水。很多的事情,这些看起来是很小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但是。我们真的做了。可以收获到!善意的微笑真诚的一句谢谢!

悟本师兄:感谢慧楠师兄细致的分享,也跟我们再次解释了一下庸行和小心。包括也提到了为善最快乐!我们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做起。我们古圣先贤也有句话叫:勿以善小而不为!圣贤。外表生活跟凡夫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者,只是存心而已。

定圆法师:正法,首先我们所闻,必须是正。最起码它不是恶法。不是邪法。在这个世间法当中,我们也选择世间里头有益于身心这一方面的一些教导。我们昨天也说过,作为一个菩萨修行者来说,他又想成佛,他必须要修一切善。这样的话才能成为具足一切善根,才能成就圆满的果报身。所谓圆满的这个报身所,因为他居有无量的功德相好光明。这些都是怎么来的,从断恶修善而成就的。断恶,它可以让自己的善业清净。一个菩萨,他要度众生,他必须要具足福德和智慧。你从断恶这一块可能让自己善业清净成就定慧,获得解脱。从利他角度上来说还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福德,你有智慧也是很难度众生的。尤其这些普通的凡夫众生,他都非常注重表相外相,如果是个菩萨在这个世界,有名望有地位有财富,有权势,长得非常好看,说话又非常好听,非常善解人意。这些功德都是要靠福德去成就的。所以诸佛如来,他要用100天的时间修行,要积功累德。这样的话,他成就圆满这种32相80种随形好。当然,这还是化身佛的形象。但是他也足以设置做现前的一些防护众生。因为这个32相80种随形好,那是非常殊胜的,相对只要一见了都是有关系。谁见了都会生敬畏恭敬之心!佛陀以好多身或者以神通度众生,或者以光明度。这些都是属于福德资粮的表达。如果你没有福德的话,你就没有这些本事。你光是自己能通达这种智慧,但众生,他不能一直对你产生这个信心。会不会接受你的教?这种殊胜的果报身。这个就是从什么?怎么断恶修善?积累福德。这种成就,当然还有后面的一大慈悲心饶益众生其实是一体的。断恶修善度众生是一体的!你刚动过修善,你没有大慈悲心,不主动去利益众生,总算找到你了你你漠然对待,不予理会,那也是不能成就这份功德的。这个都是一体,就是如来有三身,这个三声也一身。

问题3,分享:寺院当以清洁朴素为原则。

寺院为何不得种植桃李果树?

一,在种植或管理桃李果树的过程中,会误伤到一些小虫子之类的众生。

二.当桃李瓜果成熟之际,不易看管,难免招来孩子或贪心之人,或不懂佛法之人攀摘,使他们犯下侵损三宝财产的过失,若起争执,又使对方造下口业。

寺院为何不得广蓄钱谷,衣服和珍重宝物?

1.浪费2.被盗,使众生犯下侵损三宝财产的罪业。3.引发僧人对金钱和财物的贪婪之心,造下新的罪业。4.危害了信众对佛家的信任及景仰之心。5.如有多余钱物,应发扬慈悲精神,救济贫穷。


   师父:寺院范围内的一切都是十方信众供养的,包括菜地,一草一木,如果没有征得常住师父的同意擅自动用,即是偷盗,如果偷盗就要受因果报,对于三宝物,没人能受得起,也还不起。

分享:因为不知,没有学习,有次摘了寺院附近的野菜,向师父忏悔🙏

分享:一师兄拿了20斤茶油供佛,打开盖子闻了一下盖子,但没闻壶里的油?不知是否不如法?

师父:如果是为了辨别,正当的行为,心里没有攀缘心,贪心,就不犯盗。


以上是师兄们分享的主要是内容,学佛内观,哪里做的对哪里做的不对,精进修习,以此为鉴,共同成长🙏

                             回   向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萨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阅读 31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