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行致远,研思同行

——雏鹰三组第八期学习简报

雏鹰3组-向山而行
编辑于2023-12-06
阅读 92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每日一课

         在向浩老师的带领下,雏鹰3组的学员坚持将“每日一课”落到实处,本期继续围绕武志红老师的课程——《成为你自己》展开学习,学员们尝试从心理哲学的角度解读我们的潜意识,展开和自我的深层对话,发现真实的自己。以下是部分学员的心得思考,敬请欣赏。

   学员心得展示

        “完美的妈妈”需要和婴儿有一些链接的时刻。当全神贯注的投入与关注发生,妈妈也许就能喜悦地察觉到某些来自心底的敏锐感应,与婴儿建立起全然的链接。在小婴儿的事例里,家人安稳的、坚定的触碰很快便化解了连续不断的哭声,这证明一种安全的感觉正在被发送与接收,情绪的链接是敏锐的、感应的力量更是强大的。

        而这种敏锐的感应不仅仅限于母子关系,也时常在恋人、亲友关系中出现。它让我们惊喜于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共鸣居然可以达到好似正在交换心灵与处境的地步。而当细细回想生活中这些“心灵感应”的时刻,那是一些生命在同频共振、深度链接的美妙时刻。我会感应到母亲是不是正在经受疾病的痛苦、朋友是不是正在度过难熬的阶段,感应赋予我强烈的存在感,催促我要去做点什么、改变点什么,去建立更多的链接。

        —彭沐涵《一直哭的女孩》


        全能自恋是怎么一回事?武志红老师在这期用一个事例讲述了全能自恋的四个阶段:我是神—自恋性暴怒—彻底无助—被害妄想。从第一季开始,武志红老师就特别善于用各种故事来阐释心理学理论,他是善于公开表达的人。如果他站在讲台上,也会是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讲故事永远是传递信息最好的方式之一。

        回过头来看这四个字“全能自恋”,似乎带有很强的贬义:自恋到认为自己全能,简直是可笑。但全能自恋发展的四个阶段,并不是自恋的发展,而是自恋没有得到满足的梦魇。换句话说,倘若在婴儿时期儿童的全能自恋感得到了满足,是否意味着更积极的发展方向?我想,一定程度上是的。

       人性的设计都有其深意,婴儿时期普遍存在的全能感也绝非一个幻觉、一个笑话。如果一个人既能保持理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全能感,那会是很美妙的事。因为全能感是活力的原始表达,是活力的源头。作为成年人,如果能带着理性体验到全能感,那么其能量会有巨大的释放。

—曹志伟《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

 

       每回看武志红老师的视频讲座,心里都会为他的才情和幽默而深深着迷和敬佩。他实在是一位好老师,总能吸引我们听众的注意力,从不会产生厌恶感。如果我们做老师也能像他一样,就不愁学生分心分神开小差了。做他的学生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咧。当我看到最后的那一个视频时,我真是醉了,为世界有这样的成年人,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很自然地联系到自己的学生。是不是特殊的孩子都有一套特殊的思维系统,在他们眼里我们才是那一类特殊的群体呢。所以,如果彼此不能共情,无法在一个频道上,又怎么能沟通无阻呢?如果心理学能有良药,那么一定很受欢迎。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与身边人同频共振,沟通畅通无阻。

—梁月琴《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


       回顾今日学习的主题,“全能自恋”与“依恋”这两个看似相对的概念,实则揭示了婴儿时期内心状态的萌芽。它们作为一种心理元素,贯穿于我们的成长过程,并影响我们作为教育者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

        若一个孩子在同伴和师生关系中展现出过度的依赖心理和强烈的情感需求,这可能暗示着他在早期生活中,对母亲或其他重要人物未能建立足够的安全依恋。或许在生命的初期,他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呵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引导他们学会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尊重他人的独立性和自我价值,从而建立更为平等、健康的人际关系。

        我们需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全能自恋的问题,并尝试避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人。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苏锦锦《依恋和全能自恋》


        这一期《依恋和全能自恋》,讲的时候突然让我想到一个人:李白。有一段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如果一个孩子,他的吃喝拉撒睡玩,这些无数都可以得到满足,然后他就会明白,日常生活就是答案,日常生活就很重要。他就活在这些日常的需求之中,他就可以和别人建立很好的关系,然后他就可以享受生命。还有另外一种人,如果你的吃喝拉撒睡玩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和照料,你会鄙视这些日常的生活,你会觉得这些日常生活不值一提,你会活在追求卓越、完美,甚至追求全能的状态里。”

        李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全能自恋,不知道是否和他小时候的成长有关。他后来在仕途上也并不很得意,“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于是他就将对世俗的名利追求,转为寻仙问道,是否也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鄙视,开始追求卓越、完美,甚至全能的状态”。

        而且我发现,不只李白身上有这种现象,很多中国传统的,郁郁不得志的文人身上,都有这种现象。之前我不懂武老师说,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一种全能自恋,这广泛存在于中国的成人社会中,现在我似乎有点明白。

—何文兵《依恋和全能自恋》

    每周一研

       12月3日晚20:00-23:00,雏鹰3组召开了第八期线上研读会议。继上一期对“表现性评价”的初步研讨后,向老师又为学员们精选了8篇相关论文,帮助大家全面系统地认识“表现性评价”。学员们在研读完8篇论文后,每人就其中一篇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汇报。以下是线上研读会议的具体分工和精彩瞬间,敬请欣赏!

任务分工

梁月琴老师正在分享

邵宇奇老师正在分享

舒凡老师正在分享

何文兵老师正在分享

彭沐涵老师正在分享

谢岫钿老师正在分享

曹志伟老师正在分享

       本次研读活动不仅给学员们带来新的理论视野,更为我们今后在一线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指明了方向。

       众行方能致远,聚力定能笃行。在向浩老师的带领下,雏鹰3组的学员们逐渐形成了极具生命力的成长共同体,我们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路上不断探索,笃行不怠。期待下一期精彩的研修活动!

图文:舒凡

编辑:舒凡

校对:邵宇奇

阅读 92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