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心理学家维吉尼亚·萨提亚曾说过: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微缩。一个孩子人生最大的助力,从来不是来自于外界条件的加诸,而是源自成长时期,父母曾在他们身上种了什么样的种子,父母给孩子的三观和人生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为人处世,藏着孩子未来的样子。
三观很正的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指示牌
泰国有个公益短片非常感人。
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妈妈靠卖水果来养育女儿。她没读过书,不知道如何教孩子,只好每天认真做生意,切水果,“做”给女儿看。夏天的时候,女儿看见别的孩子吃雪糕,妈妈却买不起雪糕。看着孩子羡慕的眼神,妈妈决定自己给孩子做一根雪糕。她把菠萝切成雪糕的样子,用竹签串起来,放到冰块里冰镇。第二天,她把冰菠萝递给女儿。女儿看着雪糕,提议做菠萝雪糕,卖给别的孩子。妈妈没有阻止女儿的想法,反而鼓励她勇敢尝试。女儿刚开始卖冰菠萝时,无人问津。妈妈没有打击她的积极性,而是鼓励她看看别人是如何促销的。通过观察后,女儿用笔写出广告语和促销价格,并在街上大声叫卖。别的孩子被吸引过来,冰菠萝很快一扫而空。这位妈妈虽然没有文化,可是她最朴素的方式,鼓励孩子勇敢实现想法,引导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短片中的女孩,是以Achara Poonsawat为原型,后来考上了泰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博仁大学,并取得奖学金。
这是一个简单的短片,可是体现了家长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就算父母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只要三观正确,懂得鼓励支持,同样能教出优秀的孩子。
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孩子其实多是父母的影子,从孩子的身上能看出来父母的品行。如果父母坚强乐观、为人善良、不贪便宜,那么他的这种思维方式和好习惯,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女。
成绩 ,从来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看到一个视频,一位教育从业者在接受采访时说起,她曾遇到一个让她特别心疼的孩子。这个孩子说自己想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努力了,成绩还是只有15分,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了。继续深聊才知道,原来这个孩子从一二年级开始,一放学就被妈妈关在家里,不能去任何地方,只呆在家里写作业。从小到大,妈妈就告诉他要考高分,可是他并不知道考高分是为什么?他觉得考好成绩的唯一意义就是取悦父母,因为分数不好,妈妈就不会爱他,只有好分数,才能换得妈妈的爱。他认为这是一场交易,好分数才能证明自己在妈妈心中有价值。
有句话说:“成功的感觉来自于内心,而非取决于外在的标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内在价值,当父母给他们设定了成功的标准时,也就限定了孩子的各种可能性。
电视剧《小别离》中,有着同样让人窒息的一幕。
女儿方朵朵因为突然得知同学要出国的消息,心情被影响导致考试发挥失常。在看到考试卷后,朵朵的妈妈正襟危坐,开始机关枪式地质问:
“你哪里错了?”“我不管你发生什么事,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你的成绩!”“给你将功补过的机会,下次必须90分以上。”
为了补上成绩,她给女儿设定了做题计划,一张卷子做完休息5分钟继续下一张,看到女儿困得眼睛睁不开,她说:“你到极限后,咬牙,再坚持,再到极限,再咬牙,再坚持……”女儿实在熬不住,在爷爷奶奶家吃饭时都能趴桌子上睡着。可朵朵的妈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哭诉自己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直到女儿歇斯底里地发出控诉:“你们尊重的只有成绩,我在你们眼里只是分数机器。”她才彻底清醒。
在另一段视频中,有另外一个妈妈,她在遇到同样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就很值得学习。同样在看到儿子只有60分的成绩单时,这位妈妈一开始也准备爆发。可就在情绪爆发的那一刻,她突然想起,有次深夜她看到儿子伏案用功的一幕,哪怕困到不行,孩子也在埋头努力。这位妈妈试着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然后给儿子夹了他喜欢吃的菜,并鼓励他:“儿子,你做得很棒!”她用行动去肯定了孩子的努力,用行动告诉了孩子:比起成绩,是否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遇到各种问题的过程。
面对各种各样的意外,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你焦虑、失控,他只能用叛逆来和你对抗;你鼓励、肯定,情绪稳定,他会学习你的应对方式,去应对他的错误和意外。不要期待一个孩子具备比你更优异的处理压力和焦虑的能力。当孩子出现问题,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传递给他们焦虑的情绪,而是引导他们如何根据现状寻找最佳解决方法。你传递给他的是什么,他反馈给你的就是什么。成绩好坏并不能决定孩子的一切。相反,父母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和压力的方式、行为、思维习惯……这些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
孩子的一生,早已被父母烙印。
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博主和朋友聊起孩子们的兴趣特长。开玩笑地说,自己女儿胳膊短腿短没有跳舞天赋,五音不全也不适合唱歌,画画和运动也是平平无奇。可就是这样看似一无所长的女儿,唯独语感还不错。
记得她还不到五岁时,有次看着外面狂风不止,暴雨即将来临,突然就冒出了一句:“雁高飞,雨低回。”虽然语意并不太通,但至少有那么一点意韵。而这些,都源于小时候我曾教她读过和背过一首首诗词。当初一点点的积累,竟然也能在不久后开出了一朵稚嫩的“花”。
孩子的一生,是在接受和适应这个世界的理念中,不断被塑造和改变的。
但唯独父母在他们身上细节的烙印和积累,会一直保留下来。
董明珠的儿子董东东,每次被提起都能引来一众赞叹。虽然母亲早已为他打下一片江山,只要不过分挥霍,基本可以让他一生无忧。但他依然谦逊低调,勤奋努力。当初母亲向他抛出格力的橄榄枝时,他一点都不犹豫就拒绝了。他说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甚至希望母亲不要主动向媒体提到他,因为他不想顶着“董明珠儿子”的光环。而这一切,都源于母亲对他的影响:“我的妈妈是从零开始的,我是她的儿子,我也可以从零开始。”
母亲曾经奋斗的样子,成为了如今孩子奋斗的模板。俞敏洪曾在采访中说,自己当年求学时,母亲为了帮他找到一个补习名额,直到深夜,才披着一身泥泞回到家。他说,当他看到母亲的狼狈时,就觉得自己必须要好好学习。初次看到这段内容时,我曾浅显地理解为:母亲的付出让俞敏洪觉得心疼,所以想要拼命读书回报母亲。直到多年后,再次在视频中看到俞敏洪提起这段故事,才明白:当时的少年俞敏洪,除了心疼母亲外,更多的是从母亲身上看到了那股坚韧和不放弃的劲儿,还有为了想做成一件事去拼命努力的态度。
孩子如何面对世界,不是完全复制父母的样子,也不是按照父母期待的样子生长。而是他们在模仿父母后,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最终找出一套足够自洽的成长法则。即有健康的体魄,免于疾病的折磨;有正确的三观,时刻能保持清晰;有感受幸福的能力,不去蹉跎自己的一生;稳定的情绪状态,不折磨自己,不折磨身边的人。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自己和父母一样的面容。”孩子从生下来,最早接触的就是父母,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父母。父母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他人,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