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赤峰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 郭佳奇
总有一些人和情感牵引着我,带领我徘徊穿梭在滔滔逝水之中,带着我在一处处陌生又熟悉的场景中驻足回首。无论是无垠的草原,还是连绵的丘陵,都指引着让我满怀欣喜的地方——家乡。
对于家乡,我的概念很模糊,出生在内蒙古,长大在内蒙古,没有过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人生经历,所以“家乡”这一词对我而言,似乎是没有什么特殊的概念的。我虽然无法切身感受“家乡”一词对人们的那种牵挂和羁绊,但对于家乡的情感似乎在写下这篇文字时得到了无限的放大。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位于赤峰市西北部,“克什克腾”在蒙古语中是“亲兵”、“卫队”的意思,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封赐部队的称号,相传早在夏朝时期就已有商人在此定居,后多为游牧民族统御,如今仍以蒙古族为主体。无论是在这里出土的大量宋元时期的文物,还是当下日趋现代化的城镇都充满着游牧文化。以历史人文为血脉,以山水画境为风景,克什克腾旗地处浑善达克沙地与科尔沁沙地的交会地带,西辽河主干流西拉木伦河发源于此地,全旗天然草原总面积两千五百多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超过了50%,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区位。
在克什克腾旗有这样的一个湖泊,名叫达里诺尔湖,面积二百平方公里左右,是赤峰市最大的湖泊,也是内蒙古地区四大名湖之一。达里诺尔湖又称达里湖,汉语译为“大海一样的湖”,湖周长百余公里,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内陆湖,由于没有外流通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强烈的湖水蒸发导致湖水中的盐碱度逐年升高,经过研究证实,当湖水中的碱含量达到千分之十五的时候,水中就不再适合任何鱼类的生存了,而达里湖的湖水早已超过了这个界限。在这种极限的环境中,华子鱼挑战了生存的极限,竟奇迹般的在湖中生存了下来。
北方的春天总是来的很晚,每年的4月中旬到5月中旬,达里湖的湖水才开始融化,随着万物的复苏,湖内的华子鱼为了繁衍后代,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洄游。虽然华子鱼适应了这种高盐、碱度的湖水,但是它的鱼卵却很难在湖水中繁育,为了种群的延续和生命的传递,华子鱼只能选择逆水而上,在入湖河流的岸边浅水处的草丛里产卵,鱼卵在草丛中孵化成小鱼,再洄游至达里湖,构成了达里湖独有的生命链,生生不息。央视报道解说到:“嚓、嚓的轻响打破了达里湖漫长寂寞的冬日,这是冰层破裂的声音,预示着一年里春日的来临。这种声音也惊动了湖水深处的华子鱼,逐渐升高的水温在提醒着它们:洄游的时节到了。”华子鱼的洄游之路漫长且艰辛,通常要经历数十公里的河道才能抵达上游产卵地,一路上要面对的不仅是刺骨的河水、激流险滩,还有随时等待捕食的候鸟。一路逆流而上,一路遍体鳞伤,而经历了种种艰难跋涉之后孵化出的小鱼,也会像它们的父母一样,游回达里诺尔湖继续生长,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这让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奇迹和生命的伟大,为了物种的繁衍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两个月的时间内,游出一条生命通道,用“悲壮”二字来形容也不为过。我们常常感叹生命的奇迹和不屈,或许这些在华子鱼洄游中可以窥探一二。
在七八年前,达里湖周边的环境也曾发生过剧烈的变化,草场退化严重,湖域急剧缩小,但近年来随着达里湖渔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增强,这里的生态环境也逐渐恢复,渔业资源也越来越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叮嘱我们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克什克腾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草原保护作为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强力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如此种种,让我们得以继续看到这场直面生死的艰难跋涉、这段地球上极其罕见的生命传奇,逆境须同顺境宽,这不仅是奇迹更是心灵的慰藉,这便是家乡于我的意义。
我的家乡好像是一首乡土的抒情诗,是接地气的、是民风淳朴的,即使它有千般缺点、万般不足,也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一草一木都让人为之动容。有人说,人生不是轨道,是原野,当我们离开家乡奔向更广阔的天地时,我们会怀念故乡的一切,一草一木,无可复制。克什克腾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热土,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不论是遗落在草原上的远古密码阿斯哈图石林,还是流传着金戈铁马传说的乌兰布统古战场,走进这方土地会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打动人的不仅仅是浓浓的草原民族风情,还有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这片土地早已经被精雕细琢。我相信,在不远处的将来,我的家乡可以发展的更好更快,热爱我的家乡,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爱上我的家乡,来到这里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