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课堂,减负提质”
———湛江市第十八小学语文校内研讨活动

花弄影
编辑于2023-12-10
阅读 47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盎然的秋意掠过,教研的脚步匆匆,在这个硕果累累的季节,承载了浓浓的语文味道。为了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提升教师教育智慧,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落实新课标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湛江市第十八小学在教导处的精心组织下开展了以“躬耕课堂,减负提质”为主题的校内语文汇报交流课活动。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在本次的汇报交流课中,全校18位做课老师用心领悟课标,实践课标精神,将新课标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凭着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和深厚的教育情怀,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展现了18节风格迥异的精彩课堂。

深耕课堂展风彩

  各位老师精心准备,深入挖掘教材,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展示了他们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主张,听课老师热情高涨,虚心学习 ,大家都能做到课前有准备,课中有碰撞,课后有思考。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本学期校内汇报交流活动不仅为授课教师搭建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而且也加强了教师在教研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我校教研水平的发展,为本校语文教学“传、帮、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瞧!老师们认真地聆听,挺拔的身姿,饱满的精神状态,无一不体现了老师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高语组为我们展示了6节精彩的课堂。

刘少华老师    执教《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刘老师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品尝文本味道,感受人物情感,体会文字的魅力和底蕴。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也很关键,刘老师根据课文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进行了拓展延伸:“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除了高山流水,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该怎么赞叹?”,以填空式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场景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又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与你心灵相通的人,落实语用 。

郑文庆老师     执教《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郑老师带领学生从“布局美、建筑美、收藏美”来追忆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 引入资料,图片让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不可估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抓住“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引导学生理解不可估量的损失。资料补充很好地让孩子们看到侵略军是如何毁坏圆明园的历史;老师与学生的合作朗读让感悟更加的深刻;观看视频,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历历在目,再次朗读两个“不可估量”,就体会得更深刻了。让孩子们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尤海燕、陈梅连老师同题异构《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里的成长》是篇散文,文笔优美。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语言、欣赏语言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习作表达素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以点带面、如何选材、写作意图,顺利完成单元习作目标。

尤海燕老师      执教《夏天里的成长》

  尤老师教学准备比较充分,教学思路清晰,对课堂的调控能力比较强,具有亲各力。课堂紧扣单元训练要素,创设了较好的教学情境,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最后尤老师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陈梅连老师      执教《夏天里的成长》

  陈梅连老师通过圈画、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细细推敲,发现文章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即从动植物的长写到事物的长,再抽象出青少年成长的道理,并且还组织学生积累惜时名言,让学生领悟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努力学习的人生道理;学完课文之后再次回顾全文总结写法,引导学生提炼出本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围绕中心意思写。整堂课教学重难点突出,并且较好的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注重了孩子们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

陈贵娟老师     执教《少年中国说》

  陈贵娟老师的《中国少年说》一课,给我们带了一场听觉、视觉盛宴。课文虽然不长,但读起来有困难,理解起来更有难度。老师依据新课标设计了五个任务板块:

     1.资料导问,以“世”谈少年。

     2.联系原文,以“责”读少年。

     3.统整把握,以“文”立少年。

     4.链接生活,以“境”树少年。

     5.课后延伸,以“行”争少年。

       在预设中一步一个台阶稳步上升,由不会读到会读,由不理解到感悟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朗读环节更是让课堂熠熠生辉,读出层次感,读出感悟,读出层层递进的情感,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之情,掀起了本堂课的高潮。

      另外,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陈老师在本节课的资料准备也是比较丰富的,鲁迅一支笔唤醒中国;毛泽东一根枪杆独立中国;邓稼先一颗原子弹让世界认识中国;21世纪少年迈向伟大复兴之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在学习完《少年中国说》后激起了学生浓浓的爱国热情,可谓是一堂十分精彩的课堂。

何炳昆老师     执教《盘古开天地》

  何炳昆老师虽然是刚毕业不久的新教师,但是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人一种沉稳镇定的感觉,没有新教师初上讲台时的那种胆怯、慌乱,而且言语亲切,和蔼可亲,有点像学生的大哥哥。

     《盘古开天地》是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个要素是要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们可以先从理清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开始,然后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奇的想象,感受盘古天生神力,与天地同长,身体化为万物的神奇,体会盘古伟大的开创精神和彻底的牺牲精神。

      何老师可能是在授课前一阶段花费在识字、写字这两方面的时间过多了。结果影响了其它内容的教学。其实《课程标准规》中规定,三、四年级要具有初步独立识字的能力,而到了五、六年级就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到了四年级,识字教学应该是让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检查预习效果,在识字中提醒容易读错的字或者容易写错的字就行了,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

低语组为我们展示了12节精彩的课堂。

苏夏老师    执教《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阅读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阅读技能,还应该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属于阅读策略单元,要求学生学会预测,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课文”转变为“教阅读”,从“教知识”转变为“练能力”。苏夏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故事的结构、细节等去推理,去阅读,去细读文本。从课堂上,我们看到了预测作为阅读策略就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催化剂。这堂课看似让学生在读故事中运用和练习预测,但其实老师展开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思维训练。思起思落之间,阅读成了一件乐事。

苏晓飞老师     执教《听听,秋的声音》

  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内容,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快乐读书吧",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解的词语,而《听听,秋的声音》属于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前面在学习精读课文时候,已经学习了一些理解难解的词语的方法,开课时通过复习引入,做一个方法的总结,为本课学习理解难解词语,做下铺垫。

本课亮点:

     1.学生互相交流想象的画面,感悟文字的魅力。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叮咛”的词义,抓住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 

      3.练习口语说话,仿照诗文小节,用一个句式来说完整的话,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学生在读中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到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到秋天景象的美好。

      5.作业设计也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张桂琼老师    执教《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诗歌以秋声绘秋景,通过听觉表达心灵的感受,表现出秋天的生机与活力。它用词优美,想象丰富,语言简练而富有音乐感。张桂琼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能引导学生在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词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抓住相关语句展开想象,进行语用训练,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体会作者观察自然、聆听自然的细致和用心,受到美的熏陶。

李明珠老师    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

  李明珠老师的这堂课,有这几个亮点:

       1.课堂上能放开,不拘谨,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有亲和力。

       2.巧用多媒体,让文本离学生不再遥远。

       西沙群岛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神秘、极模糊、极遥远的地方。学生连它所在何处都不得而知。针对此点,李老师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图片,让学生形象感受出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3.教学思路清晰。

       这节课中,李老师的授课思路非常清晰。课文从海面写到海底,又从海底写到海滩再到海岛,教师也紧紧抓住这条线,用这样的顺序来贯穿课堂教学,大大降低了学生在理解条理方面的难度,便于更好的压缩课堂不必要的时间,使课堂授课井然有序,学生学起来也得心应手。

       本节课中, 李老师有体现“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单元要素,但是如果能以此为契机结合课后的小练笔进行“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训练的话,就更能体现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由读到写的教学目标。

梁春莲老师      执教《坐井观天》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也是一篇经典老课文。梁春莲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可圈可点,可喜可贺,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回顾、好好咀嚼。老师这堂课,主要模块是五个:

       1.观画识井,引出课题;

       2.问题支架,梳理内容;

       3.朗读体验,感悟寓意;

       4.展开想象,明白道理;

       5.识字有法,书写生字;

       5个教学模块,任务相对集中,环节相对完整,结构相对独立,功能相对稳定。排列起来,形成一个紧凑而不紧张、饱满但不臃肿的教学节奏。由于模块数量充足,转换节奏较快,所以,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被牢牢吸引在学习进程中。

      建议:理解“无边无际”时,可以通过出示小鸟可能飞过哪些地方的图片,拓展填词:(            )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更能发散孩子的想象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梁彩虹老师     执教《曹冲称象》

  梁彩虹老师执教的《曹冲称象》,由游戏导入,引出“称”字入手,围绕“称”字展开教学,环环相扣,设计巧妙。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将同学们引入课文情境中,在循循善诱的教学中,学生们沉浸其中。

亮点如下:

        1.随文识字,让学生有温度地在故事中学习汉字。字理识字,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课中巧妙运用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议论)、结合插图(船舷)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3.重视语言的积累:“员”——官员、少先队员、饲养员、船员……

        4.重视语言的运用:让学生看图片想象大象身体其他部位像什么?                                                     

        5.以“称”字为线索贯穿整节课。通过“称”字,学习了生字;通过“称”字,找到了要“称大象”先“称石头”再“称出重量”的方法,理清了课文的脉络;通过“称”感受曹冲的智慧。

       如果在学习“理清曹冲称象的过程”这个环节时,是否可以在学生理清步骤以后,让学生读课文然后提炼关键动词,再用自己的话交流一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有序表达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内化语言、聚焦语用。

杨秋婵老师      执教《日月潭》

  《日月潭》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描绘了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展现了日月潭的迷人风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日月潭景色的秀丽,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有时,我们老师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课堂上杨老师除了能用图片视频的直观感受,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突破这一难点。其次,课堂上用激励性评价还是比较少,没能很好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陈由权老师      执教《江南》

    《江南》是一首采莲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隽永。诗歌主要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述,反映了人们采莲时的情景和快乐的心情。陈老师深入研究教程,根据学情来备课,做到了眼中有生,心中也有生。

      听着陈老师的这节课,仿佛让我们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语调轻柔,娓娓道来,引领着学生感受江南的景美,欣赏了诗词的韵律美。

      开篇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江南的美景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识字教学中,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授于其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一个又一个生字。在指导学生写字时,以巧妙的语言提醒学生把字写进田字格里,比如:上留天下留地,两边要留有空隙。一节课中陈老师妙语连珠,充满智慧的点拨,使得学生学有得法,学有所得。

      另外,本节课书声琅琅,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悟,以演促读,以演促思,不仅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注重个人的感悟,而且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这的确是一节好课。

梁沁洁老师     执教《画》

  梁老师执教的《画》这课教态温柔亲切,授课时用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大屏幕出示生字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用生字请学生抢读。在教学中,老师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图文对比,感悟诗句的内容。

黄洪丹老师      执教《升国旗》

    《升国旗》这一课是一首清新自然、简洁易懂的儿童诗,仅仅五句话,却饱含了浓浓的爱国之情,黄洪丹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就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依据阅读教学的规律来设计教学过程,显得层层深入,水到渠成,比如教学伊始由创设情境入题,到精读感悟,诵读升华,每一环节都不忘对教学情境的渲染,诵读升华,自始至终都将学生置于这样浓浓爱国的“课场”之中,学生阅读说话,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了文体,爱国之情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陈燕云老师     执教《升国旗》

  陈燕云老师根据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本课设计注重对识字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陈老师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发、利用生活和社会教育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识字课堂。同时针对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运用音乐、图片、视频、唱歌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回顾这堂课,有几大亮点:

        1.从“国”字的结构入手,指导学生结合国家地图理解国家领土的如玉般的珍贵,识字和爱国情怀完美融合。

        2.多媒体恰到好处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红,使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怀碰撞出更美的火花。

        3.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诵读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陈老师及时给学生提供了表演展示的舞台,再次创设了升国旗的情境,让学生带着对国旗的敬爱之情,诵读文本。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润物无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爱国情怀,使教学重难点落到了实处。

李浩文老师      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

  李浩文老师在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时紧扣新课标“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要求,在教学过程设计了多个抓住重点语句读书的环节,提高了学生感悟语言的潜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孩子们读书兴致昂扬,书声琅琅。

评课议课促成长

  课后,我们分低、中、高年段进行评课,议课,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交流分享。首先是自评反思,然后是相互评价。在肯定授课老师亮点的同时,及时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为提高以后的教学质量建言献策,老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一同成长,共同进步!

  教研组长陈贵娟老师课后评课总结说,本次校内汇报交流课给人的总体印象:

        1.体现单元整体意识。

        2.体现语文素养,培养意识。

        3.体现情境创设意识。

        4.体现从阅读走向表达的意识,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语言,学表达。

亮点如下:

        1.大家都做到了依标而教;识体而教;落实语用。

        2.每位老师的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课堂活动丰富多样。有讲、有练、有检测、有思考、有展示、有讨论……使学生都能参与进课堂学习中,尽管三个年段学生的学情不同,但各位老师们在课堂上都不约而同地把基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重视细节,包括字音、字形、词义、文意等,同时扩大课堂容量,课后有知识积累,有拓展延伸,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3.语文课离不开朗读,朗读最能体现“语文味”。每一节语文课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老师们采用了听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读”中“悟”,同时特别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

反思不足:

        1. 几位青年老师的教学经验还相对不够丰富,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增加。

        2. 个别老师的教学环节之间缺少了过渡语,环节之间过渡不自然。

        3. 板书与课堂的衔接有待加强,情景化教学的融入有待提高。

改进提升:

        1. 青年老师要多向其他老师学习掌握课堂的方法,同时在备课上多花时间与精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2. 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多听专家名师的优质观摩课,学习、积累一些优美自然的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学以致用,将其渗透到自己的课堂上。

        3. 利用好集体备课和教研的机会,共同探讨、学习新课标的要求,在备课时集思广益,设计课堂活动时努力做到创设情境,并围绕大单元设计环节,布置作业。

  教研组长陈贵娟老师还列举实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大单元的教学设计。教师们更加明确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和实施的途径,为推动“学为中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构建提供了有力抓手。

  林嫦慧副校长也积极地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对授课教师课堂的精彩及闪光之处给予了肯定,肯定了大家精彩的教学活动设计及轻松的课堂氛围。她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离不开在听、说、读、写中不断锻炼。因此,老师应鼓励学生们多进行朗读和表达,通过积累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林副校长还指出今后语文课教学要紧扣新课标,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要重视学生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个核心素养方面实现有效提升,切实将新课标理念和要求落到实处。

  在这初冬时节里,我们的智慧在交流碰撞中更亮丽了。每一次的教学交流活动都记录着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每一次教学交流活动,都是我们前进的一个足迹;也是我们交流思考碰撞出的火花,更是我们的一次自我升华。乘着此次校内研讨活动的东风,让我们且学且行,且行且思,在集体研讨中共同成长,脚步永不停歇!

撰文: 陈燕云

编辑: 周珊珊

策划:陈康沛    陈贵娟

审核:林海英    林嫦慧

阅读 47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