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效提高我校音乐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内容,海口景山学校小学部音乐组集体认真研读音乐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为将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海南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音乐)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一、计划与准备
1.熟研课程标准
整体把握艺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实施建议,形成教学思路和教学构思,制定教学计划,做好教学方案设计。为了更好体现艺术课程本质特点和育人价值以及独特的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和人文性),应做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贯穿于音乐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
2.研读整合教材
全面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体例和知识体系架构,依据教材编排体系,综合考量各学段、各单元、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认真研读和领会“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活动,及其涵盖的14项学习内容与分别嵌入的10个不同学习任务,充分熟悉作品音响、乐谱、课件、课例等相关教学资源,用好教师教学用书,熟悉任教年级学生的心理审美需求与相关知识需求、注重分析不同年级间的教材关联内容 ,准确把握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学期、学年乃至整个学段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3.深入研判学情
教师要深入了解所教年级、班级学生整体艺术核心素养水平和个体音乐学习潜能,以此作为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学生个体音乐学习的差异性(学习经历、学习能力、学习方式),音乐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做到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个性发展。
4.制定阶段计划
根据国家、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文件,对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艺术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整体统筹和全面安排。通过集体备课、科组研讨,制定科组和教师教学计划,含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落实好教师备课、教学实施、检测评价、总结反思等环节的具体日程安排和进度。
5.强化集体备课
充分发挥音乐科组集体力量,聚合集体智慧,研究政策文件、课程标准、教材脉络,采用单元式、问题式、项目式等方式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明确教学目标达成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资源成果共享。各市、县应充分调动音乐学科中心组、名师工作室、区域教研组等机构(还是用力量?),鼓励“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跨区域、跨学校、跨年级、跨学段的多形式、多样态的集体备课和研修活动。
6.优化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充分考虑“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课堂目标”的层次性,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核心素养,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文字简洁、语意明确、层次分明,体现出可操作、可落实、可检测。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要依据教材编写意图和单元要求而定,教学难点要依据学情、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而定,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适度。
(3)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活动方式、教学媒体、教具等。用好学业质量标准,以学定教。采用听、唱、动、奏、创、演等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组织音乐体验活动,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完整,思路要清晰,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艺术课程学习特点;依据学段内容标准、学习要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开展活动,优化教学环节,步骤清晰、层次分明。
(5)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巩固和促进。音乐学科作业的布置要突出知识技能与学科能力之间的联系,遵循实践性、合理性、生活性、多样性原则,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形成基本能力。
板书设计要体现艺术性、目的性、概括性及条理性,目的明确、内容准确、高度概括、形式创新,整体布局合理,既能清晰呈现教学重难点,又能体现教学脉络和思维过程。
7.精选和开发拓展资源
教师要不断更新人文素养和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当代音乐教育。防止课外教学资源滥用,信息化给教师获取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教师应坚持科学化原则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一定的甄别辨认,采用正确的观点和资源,合理利用他人教学资源,集众人智慧,助自身课堂。
二 、课堂教学
8.落实立德树人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音乐教学应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音乐,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根铸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9.坚持素养育人
(1)坚持以美育人,强化素养立意
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如何教”,还要指导学生明确“为什么学”,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教学内容多方面的育人价值,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理解音乐的形式美和意蕴美,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意境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塑造美好心灵。
(2)重视知识内在关联,构建学段衔接体系
音乐学科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1—2年级在唱游·音乐课程中设置“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境表演”“发现身边的音乐”4项学习任务;3—9年级在音乐学科课程中设置“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创编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6项学习任务。教师要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深度理解,提升综合能力。如:通过“欣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感知、理解音乐的体裁与风格等,发展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深化音乐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通过“表现”,引导学生掌握声乐、器乐、综合性表演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艺术表现中表达思想和情感,丰富音乐活动经验,提升艺术表现素养。通过“创造”,引导学生对音乐及其他各种声音进行探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开展即兴表演和音乐编创活动,表达个人想法和创意,提升创意实践素养。通过“联系”,引导学生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加以关联和融合,并在欣赏、表现和创造等实践中结合相关文化,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3)强调实践导向,注重感知体验
音乐实践是学生学习音乐、提升音乐素养必须经历的活动和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感官(听觉、动觉、视觉、触觉等)体验音乐,在音乐活动体验中渗透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并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音乐素养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在欣赏中感知音乐世界、体验音乐情感,提高与艺术形象的共情能力,鼓励学生迸发创意,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美、社会美与科技美,体验创造的喜悦和自我实现的愉悦,提升实践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4)音乐学科为主体,融合艺术多门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教学中要坚持听觉为先的教学原则。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聆听或体验音乐,都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上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聆听音乐。可适当结合多媒体、图画、图形谱、律动或语言引导等方式辅助聆听,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聆听活动,但切不可“喧宾夺主”,避免对音乐聆听和想象造成干扰。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音乐与个人、自然、生活、社会、历史、文化、科技的关联,吸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0.善用教育技术
音乐教学除了要用好各种常用的教学乐器,还要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各式各样的器具、材料和现代媒介进行演奏、创作、表演和编创,发挥多种器材的特性,展现多样的表现形式、形象与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觉,容想象、思考、创造于一体,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深层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音乐教学应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媒介、虚拟乐器和数字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创作和表演,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运用网络社交平台和远程通讯技术加强和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学习共同体,拓宽音乐学习渠道,开阔视野,提高音乐学习质量。
11.激发学习潜能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质疑、乐于交流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内驱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艺术个性,提供多种选择,加强个别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音乐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分享、交流音乐学习体验和成果;搭建班级、跨班级、校级等不同层次的展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建立学会、勤练、展(演)示于一体的机制,激发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
三 、作业布置与批改
12.优化作业布置
教师如何设计与实施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不仅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的难点所在,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基础上,以落实艺术课程“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核心素养为主线,布置科学合理有效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
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以学科必备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科基本能力、方法和习惯的训练和习得为目标。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范式,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通过“欣赏”类艺术实践作业,体验音乐的情绪情感,练习并巩固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等基础知识,发展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通过“表现”类艺术实践作业,练习并掌握声乐、器乐、综合性艺术表演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艺术表现能力;通过“创造”类艺术实践作业,进一步发展学生对音乐及其他各种声音进行探索的能力。通过“联系”类艺术实践作业,体现音乐与生活及相关文化的关联与融合,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科综合应用性作业是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对音乐作品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赏析,感知、理解音乐的体裁与风格,深化音乐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素养;通过基本表现要素的感知与基本技能的习得,在艺术表现练习中表达思想和情感,丰富音乐活动经验,提升艺术表现素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进行即兴表演和音乐编创练习,发展创意实践素养。例如:聆听音乐,能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分析音乐情绪、情感产生变化的原因。
13.创新多元评价
对作业设计的评价是检验备课效度的有机组成,是教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素养立意,围绕作业的目标、内容、难度、类型、数量等关键要素,通过选编、改编、自主创编等方式,科学设计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体现学校特点、适合学生实际的作业。作业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如音乐作品、视听表演、数字化编创作品等,也要关注过程,比如学校的音乐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交流、艺术节方案策划、素材收集、创意构思等。
14.加强批改反馈
作业布置应符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和学生的年级特点,作业反馈要及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加强学生作业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要注重讲评环节,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思考。强化作业批改反馈的育人功能,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反馈。有条件的学校,鼓励科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作业分析诊断。在整体把握作业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业要素或组成部分进行单项分析。依据作业意图,确定作业评价侧重点,可注重统一要求,也可注重创意表达,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质性分析和量化评定,要重视书面或口头反馈,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
四、课外辅导
15.规范辅导行为
严禁有偿辅导,不得在辅导时讲授新课,不得以辅导为名滥发、兜售资料。课外辅导不占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及节假日休息时间。
16.增强课外辅导
根据学生需求严格制定课外辅导方案,有目标有计划开展课外辅导。根据学生发展差异开设具体的专业方向,建设不同层级的艺术社团梯队,进行分层辅导,在集体辅导的基础上对学习困难学生加强个别辅导。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后艺术服务项目,开发满足学生音乐专项特长发展的实践类、特色类课程,开展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的课后服务工作。
17.丰富辅导样式
课外辅导要丰富学生音乐生活,培养能力特长,注重学科融合,积极开展音乐综合实践活动,如依托社团巡礼、艺术展演、学科竞赛、才艺展示、社会实践、校园节日、主题实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声乐类、舞蹈类、器乐类、戏剧戏曲类等兴趣小组、社团排演、学校艺术节等活动。
五、考核评价
18.科学评价促发展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从对知识技能的单一评价转向对艺术课程核心素养、学业质量的全面评价,用开放、多元、发展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课堂学习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选择多种评价主体(老师评、学生评、师生评、生生评等),通过多种评价形式(课堂评价、作业评价、艺术学习档案袋评价),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准确反映学生的音乐学科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鼓励个性发现及独特表现,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信心,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评价反馈应注重即时性、生成性、针对性,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出存在和需要改进的问题,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19.合理考核测水平
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及学业质量标准,合理组织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和学期末考试,依据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4类艺术实践活动制定指标和测评点,如音乐欣赏评价指标包括辩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其中辩识能力测评包括节奏、旋律等,理解能力测评点包括题材与主题、形式与风格等,采取丰富多样的艺术测评方式,如表演、展示及凸显音乐特点的纸笔考试等测评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认真做好考试分析,充分利用检测过程中反馈出的情况进行反思、改进教学,做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联考、竞赛、考级等。
六、教学总结
20.认真归纳和总结
教学总结,是对教学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体评价。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有一定深度的音乐教学总结,或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心得体会文章,在学科组或校内交流(鼓励投稿发表),以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智慧。
21.客观反思提质量
教学反思可围绕“教”与“学”两方面的亮点与不足展开,聚焦教学活动的设计、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利用经常性多样化的课后反思小结,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诊断,不断改进教学。呈现方式可以是“课后记”“教后感”“教学札记”“教学随笔”等。提倡写单元反思、读写专题类反思,对整个单元(专题)的教学设计、重难点的突破、小组合作的实施效果、学生的反馈等情况进行复盘与探究。
要从查找问题的角度,通过反思,找出课堂教学的不足,追问造成不足的原因——是理论、理念不到位,还是音乐学科重难点知识体系没理清,或是教材研究不充分、情境设置不合理、学习任务不合适、教学艺术性不够等等。发现问题后,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同伴互助等方式,研究改进措施。如果是共性问题,可以将问题课题化,进行专题研究,将反思所得转化为教学研究成果,指导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从课标到课程,再到课堂,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海南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音乐)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相关理念需要在实践中验证,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切实领悟内涵,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学科综合,“立足素养,以乐育人”,从而进一步提升艺术教学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