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约情谊浓 教研互动感悟深

通讯员:全体学员
创建于2023-12-05
阅读 361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山海相约情谊浓 教研互动感悟深

宁波市第十二届特级教师(名师)带徒

初中科学组第四次活动顺利进行

11月29日、30日和12月1日,宁波市第十二届特级教师(名师)带徒初中科学组第四次活动在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和丽水市青田县温溪实验学校顺利进行。宁波市初中科学教研员刘东晖老师、省特级教师吴利文老师、省特级教师朱红老师、省特级教师雷迎春老师、宁波市名师何秀凤老师、宁波市名师张慧凯老师、宁波市名师钟伟东老师、宁波市名师夏丹丹老师,以及第十二届全体学员、第三批丽水结对学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29日下午,七位学员代表在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围绕“论文、课题写作研讨”这一主题展开交流。第一位是来自慈溪市凤湖初级中学的王寅老师。王老师认为,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科学探究大多只停留在表面的实践操作,缺乏科学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作用有限。基于对科学探究本质的分析,王老师探索建立思维型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提出了在科学探究中从创设真实情境、设置梯度任务、开展深度交流和拓展实际应用的角度,注重诱发学生思维动机、引发学生思维动力、触发学生思维外显、激发学生思维迁移,以期为建立思维型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第二位是来自镇海区蛟川书院的金行泽老师。金老师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出发,鼓励老师们多阅读,并介绍了科学老师可以发表的核心期刊目录以及被人大复印转载的一些高质量的期刊名称。然后以自己发表在核心期刊《物理教师》杂志的一文为例,引出了论文写作的六部曲:就地取材选好题、穿衣戴帽列提纲、有血有肉填内容、文章不厌改百回、有效原创查重率、一篇好文求发表。总结出核心论文的内容要点:一根主线+理论框架+语言客观+反复打磨。接着提出关于跨学科概念的困惑求助师父们。最后一句话与老师们共勉:论文就像一面镜子,写论文是照镜子的过程,进行不断反思修炼成长。

第三位是来自慈溪市实验中学的陈洁老师。陈老师的课题以科学单元作业为切入点,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作业设计,减轻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作业,从更高的视角建构整体的作业体系,注重单元知识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结构化,问题解决的综合化,对原理形成整体认识,以期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第四位是来自余姚市姚江中学的胡刘佳老师。胡老师以“用电磁铁设计与制作简单的控制电路”一课为例,进行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科学探究实践活动课堂模式初探”的论述。探究实践是学生形成其他素养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一种关键能力。强化探究实践,就需要注重“做中学”,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把知识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胡老师通过“创设真情境、解决真问题、应用真设计”三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动力,以实践为载体,以思维为主导,使学生不仅收获学科知识,更使他们的能力、思维得到锻炼,提升核心素养。

第五位是来自宁波市春晓中学的李剑峰老师。李老师为我们讲述的是他所做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践。李老师从从课题的选择、课题研究思路以及实施路径、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困惑、课题下一步实施计划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向学员们分享了课题研究的经验与体会。

第六位是来自慈溪时阳光实验学校的徐青青老师。从2016年徐老师开始开设《DIY实验室》拓展课程,经历了从慈溪精品课程到宁波精品课程再到浙江省精品课程的层层递进,从无到有,从积累成果到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徐老师努力让学生亲身参与课程的全过程,获得丰富的体验,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感受,带着问题去探索。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讲到了转变传统课堂,实现师生互动,将科学教学和科技活动贯穿于整个DIY制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极大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第七位参与论坛的是来自宁波科学中学的史良忠老师。史老师以声音的传播这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激发教师反思传统教学中的实验、活动、事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对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质性帮助。通过对这部分教学设计的改进,使教师对科学思维培养有更深的认识,也引起教师对传统教学设计改进的重视,最终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在随后进行的点评环节,浙江省特级教师吴利文老师、宁波市名师何秀凤老师对学员们在论坛中的表现进行了细致的点评。首先是宁波市名师何秀凤老师就如何进行论文的撰写对学员们进行指导。何老师从教研论文的基本特点、如何把握教研论文选题的着眼点、论文撰写技巧与规范三个方面展开详细的指导。通过何老师的分享和点拨,学员们对论文的撰写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同时,何老师希望学员们能利用空余时间多写、多看、多思考、多积累,努力撰写出更多优质的论文。

浙江省特级教师吴利文老师则是在论文发表方面对学员们进行了详细的指导,通过自制教具在物理实验创新教学中的案例研究,为学员们提供了利用改进和创新实验这条写作新思路。此外,吴老师还对如何寻找和发掘教科研课题,课题立项中常见选题误区及选题原则和方法,怎样撰写课题开题、中期、成果报告,常见教科研课题研究方法,以及如何突破教学成果培育的实践瓶颈等对学员们进行指导。通过吴老师毫无保留的分享和深入细致的指导,学员们对论文写作及课题研究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30日上午,学员和导师代表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第一节课是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施玉枝老师带来的《变阻器》。施老师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引领学生指向科学本质的学习,并以滑动变阻器的不断升级为学习主线感受了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的脚步。整堂课开始先从生活中三种电器亮度、风速、音量大小所发生的变化现象导入“滑动变阻器”的主题学习,在滑动变阻器如何使用教学中施老师重视学生的探究实践,并对滑动变阻器如何正确连接才能有效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施老师用创新改进实验通过滑动变阻器上指示灯亮的部分显示其接入部分的电流流径及有效长度,突破了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并通过画电流流径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滑动变阻器的正确接法“一上一下”;最后通过滑动变阻器迭代升级中过渡到旋钮式变阻器的正确接法学习,从而呼应解决了本堂课旋钮式开关改变灯泡亮度的实质原因。

第二节课是由宁波市名师夏丹丹老师带来的一堂具有思维高度的大单元教学展示课《运动与力》。夏老师由大力士拉动飞机的短视频引入,让学生分析飞机经历了几个运动状态,进而引出运动与力存在什么关系的探究主题。首先,夏老师让学生猜想静止或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接着进行实验设计,通过三个问题:1.如何让小车运动起来?2.如何让小车不受力?3.如何使小车的初速度不变?层层递进设疑,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最后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初速度相同的小车在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运动的距离不同,得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的初步结论,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理,不断完善,体现了思维的进阶。夏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的素养发展。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模型建构,归纳与演绎,联想与想象,发散思维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形成了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动手探究,表达交流和反思推理总结,形成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堂课,夏老师把新课标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展现得淋漓尽致。与会老师也收获颇多,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一致好评。

研讨课例:《变阻器》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实验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通过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评价、质疑、修正,得出相关的科学概念、规律和原理,这也是我们科学课有别于其他课的最大的特征和亮点。施老师通过实验创新将不便于观察的现象进行可视化,从滑动变阻器的设计,到旋钮式变阻器再到数字电位器的迭代,以及通过画电流来让学生理解“有效长度”都是本堂课的亮点。如果课堂上能让学生自己来进行归纳总结,加强问题的精准性和口诀的精简性,能够让课堂更加高效。

——浙江省特级教师雷迎春老师


本节课以“如何调节台灯亮暗”为主线任务,设置四个情境,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探究。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实践、创新教具演示等有机结合,有效突破了本堂课的重难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核心素养。如果在一些重点环节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在作图、语言表达等细节上更注重规范,相信课堂会更加精彩。

——宁波大学附属学校黄秋瑾老师

研讨课例:《运动和力》

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堂有关“运动和力”的引领示范课。本堂课基于学生立场,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用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思维难点适时提供学习支架,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主体。是基于学科实践的课堂,在设计斜面实验过程中,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发展思维能力,通过贴图巧妙展示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将看不见的思维可视化。本堂课通过运动和力相关的科学史教学,让学生深刻领悟任何一个科学规律是从错误到修正发展的本质,充分发挥科学史的教育功能。

——宁波市名师钟伟东老师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很“难”,给七年级新生上七下内容,夏老师依靠自己强大的控场能力和应变能力,应用类比、追问等方式,将课堂顺利完成,彰显了深厚的教学功底。整堂课很“顺”,问题指向明确和课堂梯度设计合理,层层展开,不断追问,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最终证实猜想,得出结论,科学安排进阶,环环相扣,顺理成章。整个课堂都体现了“巧”,黑板贴图用得巧妙,不仅替代板书的效果,更是实验的预设及再现;串联课堂环节的问题明确又生动,追问的语言科学又精炼,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夏老师课堂的“巧”。

——象山大目湾学校翁宇峰老师

30日下午,两位学员代表在丽水市青田县温溪实验学校进行了讲座展示。下午的第一场学员讲座,是由镇海蛟川书院曹雁老师带来的《以项目化学习重构学生的学习历程》。曹老师从自己做课题的实践经验出发,详细阐述了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文献研究和具体的研究内容,说明了他是如何一步步地走上项目化学习的研究之路的。在化学项目化学习的研究中,又发现传统的“大项目”不仅费时费力,很难与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因此打造了以基础性项目、发展性项目、综合性项目为进阶体系的层级式项目化学习模式,活化国家课程、融通三级课程体系、打通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边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育核心素养。

下午的第二场学员讲座,是由余姚市姚江中学曹淑飞老师带来的题为《三阶·两维·三式:旨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新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曹老师结合自己所做的课题,围绕背景与意义、研究主要目标和研究主要内容三大块展开,结合课例重点阐述了“三阶·两维·三式”素养课堂的构建与提炼。努力打造以横向的“30+15”课堂教学模式为依托,融入纵向的事实、概念、规则、原理、策略、动力等“新课堂”的科学课堂。通过“激活、展示、应用、综合”解决“是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实现概念教学、规则教学(解决问题)和策略教学(灵活变通、合理取舍)的融通;在嵌入式作业(评价)活动设计中通过对“是什么知识、如何做知识、为什么知识”的测评、设计、实践等方式将学习结果得以呈现,由此实现学习循环圈与作业(评价)活动加以打通,实现学习流程和学习结果的统一;最后借助“三式”评价,巩固素养落地效果。曹老师的分享,激活了同伴们的思考,并得到导师们的高度肯定!

12月1日上午,学员代表和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第一节课是丽水市青田县华侨中学张菁菁老师带来的《多功能量筒的开发》。张老师从高售价的多功能密度计引入,其与便宜实惠的量筒等仅具有单一功能的仪器形成强烈对比,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为量筒创造更大价值,开发更多功能的欲望。本堂课主要有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回顾量筒的使用,明确最小刻度对于读数的重要性。第二个任务,是开发量筒测量质量的功能。引导学生应用浮力,将量筒初步改造成浮力秤。明确零刻度和其他刻度的标定,计算出最小刻度,并尝试证明刻度的均匀性。第三个任务,是继续开发量筒测量密度的功能。尝试在浮力秤的基础上继续改造成密度计,引导学生探究密度值的标定,完善产品说明书。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开发和改进自己制作的产品。

第二节课是来自宁波市惠贞书院的司柳青老师带来的《冰箱中“开关”的探索之旅》。司老师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冰箱中控制照明灯的门控开关、除霜电路的自动控制开关和控制压缩机间歇性工作的温控器开关展开。在门控开关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关注门控开关与实验室开关使用起来的不同,并渗透结构决定功能的跨学科概念及组合思维、突破思维定势的思维方式;在除霜电路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回顾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厘清工作电路和控制电路的元件构成,梳理思维逻辑,完成电路连接,渗透了电路设计的要点及思考问题的方式,通过生生互评,解决难点;在温控器开关的环节,通过给出温控器开关的内部结构图,请学生思考、解释并陈述温控器开关的工作原理和流程,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研讨课例:《多功能量筒的开发》

本节课真实性感受非常强烈,真实的情境、真实的问题、真实的解决。实践性非常强,学生在课堂中能充分体验做中学、用中学,问题的解决不局限于实验而着眼于生活。张老师的课通过一个现实的冲突来激发学生制作的热情。进而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来拓展量筒的作用,包括用量筒来测量液体的体积、质量,以及利用量筒来制作密度计。最后应用器材来测量各种液体的密度。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大任务的思想,让学生触摸事实、解决任务;通过做事的活动来拉动思维的活动;关注成果,让教具的落脚点在于应用。整节课让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宁波市名师张慧凯老师


张老师的课情境“新”、探究“勤”、思维“菁”。张老师将价格高昂的多功能密度计比对实验室相对廉价的仪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体现本节课用浮力的相关知识与利用量筒设计仪器的意义。创设丰富的探究活动,例如引导学生在自制量筒中加入不同体积的水,去探究自制量筒密度计的量程、精确度等问题,在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通过对量筒功能的不断开发,以量筒测体积为基础,将量筒改造为测质量、测密度,这种逐步递进的设计,极大的扩宽了学生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对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余姚市陆埠镇初级中学李宙航老师

研讨课例:《冰箱中“开关”的探索之旅》

本节课选择了电冰箱中不同结构类型、不同原理的“开关”作为整堂课的主线来贯穿整堂课,将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我们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综合地来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解释身边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门控开关,到除霜电路装置的开关再到压缩机开关,非常好地创设了情境,形成了主线。同时不断诱发新的科学问题,催生新的任务。充分发挥了评价在课堂中的导向作用,通过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不断推进任务的达成。整堂课非常好的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和一体化,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关注了学生科学素养的薄弱点,提高了学科的科学核心素养。

——浙江省特级教师朱红老师


司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针对学生回答精准评价。本节课她设置了真情景,设计了真问题,让学生真学习,对知识有了深认识。本课有很多学生的探究、活动、讨论等,并有很多生生评价,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此外,本节课思维含量很高,内容的选择,任务的设计都体现了科学的进阶,并且将说理渗透教学之中。本节课还蕴含了科技改变生活、节能、安全,科学知识应用生活等理念,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宁波市江北外国语学校罗军老师

宁波市初中科学教研员刘东晖老师对三天的活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充分的肯定了学员们在三天时间里的各种展示活动。同时,刘老师对学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学员之间相互评课,观点上可以再犀利一些,不要有所保留。建议用批评的眼光来评课、研课,也许对上课的老师更有启发、更有帮助。

活动最后,浙江省特级教师吴利文老师对组织这次活动的两所学校表示感谢。同时,非常认同刘老师的观点,我们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参加这次活动,尖锐和批判的评价更有助于我们学员的快速成长。学员们更要珍惜每一次活动,与专家们近距离地交流、生活、学习,这样的经历对学员们的成长非常有价值。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相聚虽短,情谊永存。相信学员们定能将学习的“种子”根植于心,迎接最美的蜕变,成为最好的自己。

阅读 361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