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给中国留下一封信》摘录

LS李树身
创建于2023-12-04
阅读 29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题记

笔者反复阅读2023年12月2日,暑名“犀利声-面具侠 ”发表于山东的《基辛格给中国留下一封信》,徘徊悱恻已逾两日,始终不敢贸然命笔置评。主要原因,不知此信是否真的出自基辛格之手。真假难辩,何敢评论!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晚年的毛泽东突发奇想,更是决然地要改弦更张,也就是说要与被他痛骂了几十年的世仇“美帝纸老虎”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作为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立即开始扮演起“穿梭外交使者”角色。他乘坐飞机,频繁地来往于中美之间,力促实现中美建交。而且,这个中美关系的“穿梭外交使者”角色,他扮演过约100次,一直到他去逝而终止。

另外的原因,是本老龄笔者从《人民日报》《内参》的报道中,完整地见证过这一段可以名彪青史的国际政治大事件,也必然就会有一些思考,更有一些思考后的观点与《基辛格给中国留下一封信》中所阐释相吻合。但历史又总是一种阐释角度的问题,即各人所处的角度,对历史的阐释则不尽相同。

如果我评论《基辛格给中国留下一封信》,想必开口便会被“举报爱好者”群起而攻之,即在评论栏里拚命的摁那个专门为他们提供方便的“举报键”;然后,网络平台的网管先生或网管女士就会立即以“无辜者”好人形象出现在我面前,对我说“因有多人举报你,此文不宜公开”......于是,我的评论文便将灰飞烟灭,不知所踪。

但在《基辛格给中国留下一封信》这封长信中,可圈可点的文字(实则应称“观点”),的确比比皆是,而且令人读之醍醐灌顶,大彻大悟;振聋发聩,受益匪浅。有鉴于此,笔者摘录《基辛格给中国留下一封信》于下,与网友分享并思考,若有点滴受益,则善莫大焉!

原文图片

摘录题图:来源原文

陈述过往的事实,留下中肯的建议,平复内心的不安,流露对中美的担忧,一位百岁老人的临终挂念。

摘录一:作为世界关系中重要的分支关系,中美关系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是倍受世界关注的。尤其是在冷战时期,中美苏三国角力的时候,这种关系变得尤为微妙,任何两方的联手都是第三方关注的重点。

摘录二:1971年的冬天比较冷,但我们似乎从中看到下一个春天必然提前到来的迹象。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首先归结于两国领导人超前眼光和远见卓识。当然还有他们身边能干的政府职员。

摘录三:如果说,中美建交论功排位的话,当属伟大的尼克松总统和伟大的毛泽东主席,他们的政治远见和高超决策决定了两国之手必然会握到一起,当然,还有值得尊敬的周恩来总理功不可没。

摘录四:中国有句俗语叫“一个巴掌拍不响”。当时的中美建交既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美两国发展的现实需要,能够顺利建交,是两国领导人的高超智慧,也是两国利益的一拍即合。

摘录五: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中国媒体在回顾那段历史时,喜欢用两张照片炫耀成就,一张是尼克松总统弯腰与毛泽东主席握手的照片,一张是尼克总统松为周恩来总理披大衣的照片。我理解中国人民的自豪心理,但是我要说的是,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领导人,尼克松总统谦虚的举动源于他优秀的品格,也是他发自内心的敬佩,关于这一点,他后来在多个场合有提到。

摘录六:中美建交后,双方关系发展一直稳步前进。1978年后,中国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这个事件让世界惊喜异常,让美国颇为心动。作为世界大国,美国一直坚持民主与自由,并希望这一价值观被世界各国广泛接纳。中国一旦打开大门,意味着美国可以通过开放的大门看到中国的短板和软肋,从中找到与之打交道的有效途径。

摘录七: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城市和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中国为此也付出代价,尽管中国坚守的是社会主义,目标是共产主义。但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国人民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悄然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开始向往西方,改变了老祖宗传下来的生活方式,简言之,逐渐西化了。

摘录八:举个小例子,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爆竹居然会被权力部门以污染大气为由禁止燃放,这在美国人看来不可思议;中国价值连城的兵书《孙子兵法》,美国军人人手一本,而中方似乎并不感兴趣,也让美国感到困惑;还比如,中国花费巨额财力教育培养出来的精英择枝而栖,抛弃祖国成为对方阵营中的骨干力量,也让美国感到无法理解等。也许有人认为,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例子,但谁能保证这些微不足道的例子会不会成为一颗颗击倒中国的子弹呢?

摘录九:美国一直认为自己可以管理这个世界,有能力为世界各国规划未来,并为此乐此不疲。但日益强大的中国似乎有了不同意见,并且希望他的意见得到广泛的认同。中国认为,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自家的经应该由自己人来念,美国在旁边敲木鱼是多余的,拒绝美国的介入与参予。于是,矛盾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随着互不买账日趋激烈,互不干涉变成一句空话。

摘录十:遗憾的是,有的领导人求胜心切,急于求成,还没认真审题就草草落笔,毛手毛脚中答得一塌湖涂;有的领导人只看到眼前利益,手里有碗不望锅,短视与武断断送了本可以美好的未来。

摘录十一:最近几年,中美关系紧张加剧,这背后有美国的焦虑,也有中国的犹豫。如何让一个突然事件嘎然止步不再发酵,更不能让其发展成历史问题,是美国该思考的,也是中国该思考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犹豫,解决不了具体问题,退让,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如何在各不相让中找到一个彼此认同的点,并非易事,就目前美国政府来说,正在焦虑地寻找,但短时间内难有答案。

摘录十二:需要提醒中国朋友的是,美国从建国到现在,字典里没有“双赢”这个词,也没有“和谐发展”这个句子。建议中国朋友不要在这方面对美国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尤其是面对今天的美国政府。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利益决定了美国任何一届政府都不能违背一贯的准则。

摘录十三:实事求是讲,中国研究美国是不够的,如果自以为研究透彻了,那落到地上是不够的。中美双方打交道,美国更成熟一些。美国有专门研究与中国打交道的机构和人员,而且相关组织不止一个。也就是说,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美国有一个成熟的班子和一套成熟的方案。反观中方,显然缺少与美国打交道的组合拳,临时抱佛脚,仓促应对,印证了中方惯用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临机处置方式。

摘录十四:我是一个美国人,是美国利益的忠诚捍卫者,生而为美国服务。在世几十年里,我为自己能为美国的发展与繁荣做一点具体事感到自豪,也为自己能为美国维护世界领导地位贡献一点微薄力量感到欣慰,同时为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一些中国朋友感到愉快。

摘录十五:历史终将证明,中国的崛起与复兴是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尽管中国反复强调富强起来后不会称霸世界,但事实上中国的影响力会换一个名词立于世界,当然,美国不会甘拜下风,更不会轻易让出座位,未来中美之间发生冲突不可避免,两国领导人是智慧解决,还是鲁莽处之,不得而知。愿中美两国永远不兵戎相见!

笔者留言一句表个态:中国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指的是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才能明辨是非,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附】欲读全信,请点击链接接 https://mp.weixin.qq.com/s/XsGaae43HLoYXB_HYj0FUQ

阅读 29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