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山林海间
郝刚贤
盛夏时节,在游人如织太行花溪谷景点,我见到很久未见的高文考,他给我嫁接过柿树,从那以后柿子一年比一年接的稠。他中等个子,一头黑发,脸庞上充满着青春朝气,腰间经常挂着一尺多长的手锯,外面用桐木做的套装着,看上去很神气。他身轻如燕,在树枝上如走平地,很快就把柿码嫁接在栾枣树杈上,转眼又下得树来。
寒暄之后,得知他还干着老本行,奔波于苍山林海之间,他手指着山坡上的柿树林,板栗林说:“这些果树都是我早年嫁接的,现在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年年见好。”放眼眺望,山坡上的果树林郁郁葱葱,早已遮住了盛夏的阳光,伴着阵阵山风,宛如绿海波涛……
名不见径的牛心山人均不足半亩田,山坡上长满了栾枣树,假如能嫁接成柿树,结了柿子和糠掺和在一起在碾子上轧成炒面就能解除村民吃粮食问题,不在饥饿。生在穷乡僻壤,苍山林海之间,留在童年里是许多难忘的记忆。十二岁那年,高文考到离家八里地阳鄄读初中,走的是山路,看的是山林,遥远的嫁接梦在他心里就扎下了深“根”,漫山遍野的栾枣树能够嫁接成柿树该有多好,七十年代人们依旧过着大集体生活,每年每户只有200斤粮食,遇到灾荒年就更困难,有了柿子就能吃炒面,村上林业队没人会嫁接柿树,只能是望“树”兴叹。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初中毕业,白天在林业队劳动,深夜独伴油灯,苦读《北方果树》《柿树嫁接与栽培》《果树嫁接防治病虫害》,春夏秋冬不厌其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如饥似渴,这些书像一把金钥匙终于打开了果树与嫁接的知识大门,他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如获至宝,如鱼得水,劈波斩浪,奋勇前进。几年的自学苦读时光由浅到深,在实践中大显身手。他给杜月明在村东头山坡上把栾枣树嫁接成100多棵柿树,四年后柿子产量在2000多斤,解决了全家八口人吃炒面的问题。他又给高考如嫁接了60多棵栾枣树全部嫁接成柿树,四年后柿子产量在1200多斤。这一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东邻邢台南旧水村,西口上村,学村都纷纷登门求邀,他去那里义务接了十多天柿树,回来时带回了几千棵柿树码,把牛心山的栾枣树全部嫁接成了柿树。
1979年8月,阳鄄乡召开各村支部书记估产会,与会者来到牛心山看到牛心山栾枣树接成了柿树,柿子结的像蒜瓣一样稠,有人问牛心山党支部书记高成章,高成章说这是高文考接的。参观者对高文考开始刮目相看,认为他没有上过邯郸农校,哪里会嫁接果树,他们并不知道高文考已自学了四五年时间,读了十几本林业书籍,掌握了各种果树嫁接修剪技术,在场的人要求他去嫁接果树,他一一答应。那年,在长寿村嫁接柿树500多棵,在后渠村嫁接柿树400多棵,四年后柿子产量在18万斤。在马店头乡接板栗树2万棵,四年后产量在12万斤,1981年在南苇泉嫁接柿树500多棵,杨庄村300多棵,前岺河400棵,在龙务村嫁接300多棵,在柳家河接200多棵。
1985年5月,武安县政府在七步沟召开笼气袋育苗现场会,会间,县委书记王天增看到七步沟堰根长着两棵大栾枣树结成柿树,柿子结的很稠,就问七步沟村书记赵二柱,赵二柱说是高文考接的,他天天走村窜户,翻山越岭,是西部山区接树高手。
1986年元月高文考被选为武安政协委员,1989年增补为武安政协常委,1989年被评为全市劳动模范。
几十年间他走遍了武安的山山水水,用坏剪刀40多把,锯30多个,高枝剪子30多把,杆子锯20多把,磨破鞋300多对,衣服30多身。
说到武安今后林业发展他说有两个乡镇,一个是活水乡,一个馆陶乡,适宜种柿子,板栗,气候好,土壤好,适宜种植果树,前景无限广阔。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文考会沿着这条路阔步向前,继续造福武安西部山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