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春秋,遇见论语—文景学子走进至圣先师孔子故里

云淡竹香
创建于2023-12-04
阅读 54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这位老师和他学生的对话里。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今天我们文景五年级三班的学子们将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园致力于将“学”与“游”进行深度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焕发新的时代风采和魅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同学们一路怀着激动快乐的心情来到了孔子六艺城,有序自觉的排好队第一站就看到了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通过讲解员阿姨的讲解了解了先生周游列国的故事。

  映入眼帘的铜像叫做孔子列国行,展现的是孔子不畏艰辛,周游列国的场景,铜像中间的就是孔子,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从左往右依次为冉有、子路、颜回和子贡,最两侧的是侍从。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因与鲁国王政见不合,率颜回、子贡、子路、子夏等弟子开始周游列国。先由鲁国曲阜去卫国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因卫灵公有疑心,又离卫,准备去陈国的宛丘(今河南淮阳县)。路过匡地(今河南睢县西)时,被匡人包围,后为卫国贵族宁武子解救,即经蒲地(今河南长垣)返回卫国。其后,经曹国(今山东定陶附近),宋国(今河南商丘)、郑国(今河南新郑县)、折回陈国。因陈国很不安宁,遂计划返卫。当路经蒲地时,被蒲人包围,经弟子们奋力冲杀脱险。到达卫国后,仍不被卫灵公所重用,于是又想去晋国,但未过黄河即折回,改去陈国,至蔡(今河南上蔡县),去叶(今河南叶县南),返蔡。后自蔡至楚(今湖北江陵县东南)。因楚昭王不赞成其政治主张,再次返回卫国。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弟子冉求在齐鲁之战中立了战功,被归功于孔子的教导,鲁国执政者季桓子把孔子召回。至此,孔子才结束了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孔子为后世留下的有关道德、 伦理和教育思想的言论, 不仅对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影响东南亚,乃至全世界。中国历代帝王、文人和史学家对孔子非常崇敬。让同学们了解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增长知识,感受国学的魅力。

  仰圣门,拜师礼。这一站同学们来到了仰圣门,参加庄重、肃穆的“拜师礼”。全体师生身着汉服,怀着对圣人的敬畏之心,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恭读祭文,三拜敬先哲,三拜敬恩师,齐诵宣誓,立志学有所成,报效国家,通过实地学习和亲身体验拜师礼,接受万世师表孔圣人的熏陶,同学们深深感悟到尊师重教的道理。

  孔子六艺以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所崇尚和倡导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题,观周礼、赏乐舞、比射艺、寻圣迹、习书法、探迷宫等丰富多彩、新颖别致、寓教于乐的参与互动项目,让同学们近距离的走进至圣先师,感触六艺风韵。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出神入化演六艺,曲阜孔子六艺城成为我们解读孔子、启智明理、寻找东方文明的聚焦之地。本次体验通过学习、玩乐的形式,将尊师重道、谦虚礼让等精神贯穿其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也唤起他们保护、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遇见至圣先师, 带来一场路上的课堂。知行合一 ,寓教于乐。在这里将有收获 、有所知、  有所得。

阅读 54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