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承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当前政策背景下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经———李召存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展历程回眸:1989年第一个文件
4、201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抓好幼小衔接。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积极探索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为《指南》的全面贯彻落实创造条件。
5、2016《幼儿园工作规程》
•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二)当前幼小衔接的政策背景审视
1.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来看,幼小两个学段之间要做好前后—对接。
建设高质教育体质量发展外,作为系意味看,除了每个学段各自教育水平的高1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关键连接之处,相应学段之间的衔接,是高质單体系的题中之义。
2.就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来看,幼小衔接要关注高质量学前教育成效的后继保持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还意味着:在每个学段教育实现了高质童发展,以及学段之间前后对接好之后,确保前一学段高质量教育的成效,,能够在后继学段中得以保持和延续,甚至能够和后继学段的教育相互作用,产生增量效果,形成前后相继的育人整体合力,发挥教育在个体学习与发展上的增值
OECD:高质量学前教育能为儿童带来高质量的早期发展,但是在儿童步入小学后,如果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无法做到有机衔接,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成效不能在高质量的小学教育中得以维持,那么这些高质量早期发展的教育收益,也会面临着消退的风险。
一、目的观及其实践路径
(一)帮助儿童平稳过渡到小学
(二)促进儿童后继可持续发展
一般准备(general readiness)和具体准备(special readiness):•一般准备包括了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倾听意识、任务意识、互动技能、交流和语言技能、情绪调控能力、独立性,以及延迟满足、遵循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儿童在未来整个小学的学习生活中都普遍适用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幼儿园三年的教育过程中都有渗透。•具体准备则更多地指向儿童在将来小学的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的学习。如何落实?
经验的思路课程方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明确课程内容选什么、选多少,注重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关联。语文课程标准: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数学课程标准:基于生活经验、根据生活经验、依托生活经验、结合生活经验、调动生活经验;参考学生个人经验和已有知识积累⋯•科学课程标准:结合先前经验、基于已有经验、唤醒原有经验道法课程标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注重将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相结合。艺术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到音乐相关学习内容上,逐步将生活经验转化为音乐经验。对声音和音乐的探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 叙事阅读的经验
- 叙事表达的经验
【表达与交流】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
2. 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自然情境的经验
“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与变化”是小学语文课标中提到的基本学习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篇目是和自然、乡野、田园、动植物等有关的。
2018:《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与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
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 小学一二年级:1、小蝌蚪找妈妈4、棉花姑娘7、荷叶圆圆10、春夏秋冬13比尾巴2、我是什么5、小壁虎借8、要下雨了11、小白兔与14、小蜗牛
二、知识观基础及其实践路径
1.等级性知识观与传统模式下提前教提前学的实践做法
2.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及其实践路径:
高质量的经验
科学幼小衔接 把等级划分的知识观抽离出来
转向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和实践路径
运动后集体交流分享,利用视频记录,把孩子们运动时的情形拍摄下来,和他们一起回顾,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怎么说的?解释性语言、描述性语言,其实是都挺重要)
- 要讲好,需要搬运的前期经验解释性语言描述怎么搬的?描述性语言讲搬运的感觉?
圆—画圆—户外画具身感知经验
几何知识
三、儿童观基础及其实践路径
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处于什么地位,扮演什么角色?
1.被动儿童观及其“为儿童”的幼小衔接实践做法
2.主动儿童观及其“有儿童”的幼小衔接实践路径说到底,儿童才是幼小衔接最核心最直接的当事主体,儿童是处在整个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的中心位置,是他们要亲身经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切身感受这一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挑战和调节适应。
倾听儿童的心声,了解儿童的想法,教师依照儿童的声音改进课程和教学,和儿童一起行动,儿童参与探究、改变。
—泰森(Dennis Thiessen)
因此幼小衔接教育活动,应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有发声的机会,使他们的行动力量有施展的空间。
参观小学之后问幼儿去幼儿园担心什么:不识字、小学老师凶、担心考试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找不到教室(物理环境不确定)、漂亮的裙子啥时候穿?怕迟到?学业担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四、发展观基础及其实践路径如何看待处于幼小衔接期的儿童发展?
以往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出的是发展的阶段性,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下,还应看到发展的连续性、全面性、协同性。
1.发展的连续性
(1)幼儿的个人成长史:往前看和往后看的幼小衔接
(2) 准小学生
2.发展的全面性:全面入学准备与适应教育
丰富幼儿的语言高级语汇
3.发展的协同性
不同家庭下的孩子
第一张画的是一些男孩在踢足球,
第二张画的球飞进了一所房子的窗户
第三张是一位探头往外看的妇女和一个做吓人姿势的男人,
第四张是孩子们在逃跑。
•他们正在玩足球,他踢球,球穿过那里打碎的窗子,他们看着窗子,他出来了,朝他们大喊,因为他们打碎了它,于是他们跑掉了。这时她往外瞧,大骂他们。•三个男孩在玩足球,一个孩子把球踢进窗户,球打碎了这扇窗子,孩子们望着它,一个男子走出来朝他们大喊,因为他们把窗子打碎了,于是他们跑开了。这时那位夫人望着窗外大骂孩子们。
积累经验及连续性的体验
一个设想:入学适应中儿童的成长史
一个学期、一个月、一个星期儿童的人际际交往关系
双向衔接如何体现在儿童身上
入学适应期
小学生到幼儿园做半天的志愿者,来舒缓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