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莫高精神 弘扬敦煌文化】

永不褪色的晴天の°
编辑于2023-12-04
阅读 29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当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2023年12月4日,敦煌二中组织七年级学生进行了莫高窟研学旅行活动。

总有这么一段话说的很好:

一生总要去一次敦煌吧,

看看莫高窟的信仰,

望望月牙泉的坚韧,

走一走春风不度的玉门关,

听一听戈壁深处的驼铃声,

看看古城曾经的辉煌,

一梦敦煌,一眼千年,

即使风沙肆虐,掩埋了历史,

依旧阻隔不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探索。

作为敦煌土生土长的孩子们~今天有幸和莫高窟面对面一次!

  出发前校领导和老师做好安全部署,确保本次活动各项安全举措落实到位!

  怀着激动的心情,踏着轻快的步伐,我们出发了!一路欢歌笑语……

00:45

  学生代表给我们分享了莫高窟的历史文化。

    莫高窟坐落在甘肃三危山,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大泉河穿流而过。在长达1680米的崖面上,735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之上,隋唐时期,莫高窟进入全胜,有钱的家族开凿大佛窟,普通百姓开凿小佛窟。除了建筑外,这里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泥塑和壁画,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是僧人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但彩塑和壁画较少。莫高窟有两尊大像,北大像,南大像,北大象。建于初唐,俗称大佛殿,窟外有九层木构建筑,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内是一尊高达35.2米的弥勒佛。脚踏复联,仪容端庄,南大像高26米也是一尊弥勒佛,俗称三层楼,是莫高窟第二大佛像。

00:46

  莫高窟第17窟是著名的藏经洞,1900年的6月.王道士无意间发现藏经洞,并多次上报这个消息,王道士甚至一度上报给慈禧太后,但王道士哪里知道,此刻八国联军正在侵华。两个月后,慈禧被迫西逃。一年后,李鸿章将在《辛丑条约》签字。接下来的几年,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日本人闻风而至, 莫高窟藏经洞内三万多件珍贵文书被分批盗运出中国,大量精美塑像壁画被打包装箱用马车拉走。如今,这些文书藏在全球十多个国家的30多个博物馆,图书馆中,很多人痛骂王道士,但在清朝末年,连国家最高统治者都要低三下四,巴结西方的时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迁怒王道士呢?王道士去世后,其弟子为王道士,在莫高窟修了一座塔,称道士塔。余秋雨的道士塔说的就是这里。历经千年磨难,莫高窟依旧举世瞩目,传承历史。在未来,莫高窟必将继续见证中华民族的浩荡前行,永垂不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很快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莫高窟~开启了有趣又有意义的探寻研学之旅。

00:10

  参观实体洞窟中,学生感受到莫高窟是活了千年的生命。他见证了历史,记录了荣光,聆听着未来。他是闪光的莫高窟,悲壮的莫高窟,不朽的莫高窟!

来自莫高窟九层楼前的合照留念

  学生接近真实地感受到历史,从而明白社会的进步来之不易,感受到作为个体在动荡年代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是多么微弱

数字中心的电影更是让我们体会到莫高窟需要大家一同来保护,它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的同时,感叹现代科技先进发展。更让我们在电影中感受到,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

经历是最好的学习,研学是最美的相遇。有一种幸福是和亲爱的老师在一起,有一种快乐是和同学一起去研学,有一种精神在研学中传承。

敦,为大;煌,为盛。这里就是敦煌。我可爱的家乡……这里山美,水美。莫高窟的历史悠久,千年古老,需要我们携手共同守卫保护~

最好的教育在路上,这次研学之旅,同学们都能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成!

组织学校:敦煌二中

参与成员:七年级(6)班全体师生

辅导员:陈晨老师

编辑者:七年级(6)班家委会



阅读 29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