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旗仪式|爱国教育助“双减”,红色故事传精神——一封家书

正定县东白庄小学02
创建于2023-12-04
阅读 36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传承革命先烈精神,正定县东白庄小学开展了以“讲述红色故事—一封家书”为主题讲话的升旗仪式。

六年级李思彤进行了国旗下讲话

03:55

  大家好!我是六年级的李思彤,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一封家书》

        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览当涂望夫山时有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望夫石》,一个“待”字,将望夫女子等待丈夫归来的情景以及坚守爱情的高尚品质写了出来。相同的场景,相同的故事,在悠悠的贡江河畔也传来了相同的声音。

        在故事之前我先介绍一下这名可敬的红军战士。李骏,1906年出生于于都罗坳塘头村一个农民家庭。学生时期,便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抵制日货的斗争,引导进步学生参加党领导的各项革命活动,并于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南昌 “八一”起义,建立西乡赤卫队,他是于都农民暴动的总指挥,曾任中共于北特区委书记和军事委员会主席,他为开创“赣南最红的地方”——桥头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故事发生在1934年,中央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 “围剿”,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集结于都,踏上万里征途。李俊在长征出发前夕,在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给20公里外的妻子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我已远征而去,何日返乡,无可料之。革命不成功,我不回家,成功之日见。”纵使心中再浓的情,再多的不舍,也抵不过对革命的赤诚。一个红军战士铁心革命、坚信革命必胜的情怀跃然纸上。

        然而,这封信却在辗转过程中遗失在了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时任罗坳区委妇女部长的妻子钟华英自始自终未能收到丈夫的来信。1935年1月下旬,红军渡过赤水河,向川南进军。时任红三军团六师代理参谋长的李骏随部为军团殿后。当进入三岔何一带时,国民党军逼近。为掩护全军行动,李骏亲自组织反击,率领突击营队杀向敌阵。经过红军将士的浴血奋战,红六师圆满完成了阻敌任务。李骏,这位在贡江河畔成长起来的优秀红军指挥员,却在这次激战中不幸中弹,为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钟华英同志始终未等到李俊的来信,却等来了丈夫战死沙场的消息。

        依依未惜别,亲人不再归。亲人虽未归,但红军的印记早已渗入到每个家庭的血脉之中,成为了我们心中不灭的骄傲。革命烈士李俊与钟华英的故事,只是抗战期间千千万万献身革命红军的一个缩影。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华夏儿女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阅读 36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