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回自己

用户10068835
创建于2023-12-04
阅读 2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东胜区第六小学家长座谈会

武志红老师说:“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从小就拥有的。婴儿时期的我们,对自己的感觉是“我是好的”,像神一样具有全能自恋,因为抚育者会在我们需要时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但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会发现,有时自己的感觉会被否定。如果抚育者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关注我们的感觉,总是希望我们顺从他们的感觉,那么我们很难做自己。当我们的感觉很少被“看见”时,我们就会以他人的感觉为中心,进而失去自己。什么是自己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说: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生活一直围绕他人的感觉,就相当于我们没有参与到这些生命体验,即“感觉没有自己”。“体验的扭曲,是问题根源。”

她小时候习惯围绕着妈妈的感觉生活,成家后,习惯围绕老公,以及老公家人的感觉生活。因为习惯了讨好他人,所以她在结婚的前几年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对,也没感觉自己情绪有问题。

但随着被压抑的感觉积累得越来越多,她内心那种“成为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加上自己读了一些心理学书籍,她知道是时候要改变自己了。因为她不想那样“没有自己”地生活着。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建议她从小事开始说“不”,试着找到“我是好的”那种感觉。

后来,她有意识地不让自己去迎合老公的感觉,结果发现“自己的拒绝”,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会“破坏夫妻感情”,这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可见,当我们的体验改变后,不再是扭曲的,感觉也被尊重,我们就在“成为自己”。武老师说:“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就是成为自己。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成为自己,东胜区第六小学于2023年11月对五年级部分家长召开了题《做回自己》的家长座谈会。

首先,中科院心理学专家张老师为大家讲了两个因为不能做自己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名人事例。家长们看到了孩子如果跟随别人的意志获得再多的光环,也体验不到内心的幸福,相反,会强烈感觉到无助,无奈与无聊,很多心理问题是体验的扭曲造成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家长们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独一无二的特点才能让孩子做回自己。张老师安排了找核桃的体验活动,让家长们感悟到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人亦是如此,尊重才是合规律,才能和谐相处,健康成长。

最后,张老师播放电影剪集《不能做自己的男孩》,根据剧情讲解男孩自杀的原因_父亲始终不允许他做自己,一次次地争取反抗无效后,男孩生无可恋。父亲一次次赢了儿子,满足了自己的心愿与选择,最终没能赢得儿子。在深深地震撼与惋惜中大家体悟到家长要守住边界,把孩子的领地还给孩子,把孩子的生命还给孩子。

阅读 2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