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的家长课堂,我们一同踏上了非暴力沟通的第六章之旅。如今我们站在这篇章的尾声,即将踏入“小结”部分。这一段旅程集中于一个重要的议题——明确提出请求。让我们一同回顾这段学习旅程,在接下来的“小结”中,探讨如何使得我们的交流更为准确,生活更为充实。
杨老师阐明在非暴力沟通的精髓中,提出请求成为丰富生命的关键。总结要素时,明确表达愿望至关重要,避免模糊、抽象的措辞,直言所需。非暴力沟通的本意并非迫使他人改变以满足自己,而是共同建立坦诚与同理心的关系,确保每个人的需求都得到尊重和满足。
杨老师将这理念融入教育孩子的过程。
首先,我们应当以清晰而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期望,避免使用含混不清的措辞,让孩子不明白我们究竟期待的是什么,而不是什么。
其次,我们需要时刻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是否存在理解上的差异。特别需要明确自己的期望,以免讨论演变成时间的浪费。通过明确标明我们期望的回应,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参与讨论,使得教育过程加高效。
最后,我们要以启发而非要求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请求是基于互相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提出的。清晰表达希望孩子自愿参与,而非被迫,有助于建立信任和积极的家庭氛围。
闫老师分享了一段关于“印痕”的短片,从中我们得知了关于“印痕”的概念,它是指个体经历疼痛或痛苦的一段“无意识”的时间,包括了各种感知、情绪以及身体的感觉。这些印痕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被再次触发,引发非理性的模式复演。而令人深思的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深藏着许多这样的印痕,它们有可能直接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无辜地承受我们曾经经历的痛苦。为了帮助我们面对这些印痕,闫老师提出了四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我们需要看见自己的印痕,正视那些曾经的疼痛和感受。
第二步,要接纳这些印痕,意味着在心灵上给予自己宽容和理解。
第三步,通过和解的过程,我们能够逐渐释放那些负面情绪,减缓印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四步,闫老师鼓励我们感恩自己的印痕,以喜悦的状态接纳它们,从中汲取力量。
这一分享深刻启示了我们内在的痛苦和对孩子的传递影响。通过闫老师的四步方法,我们能够更真切地面对自己的印痕,为内心的治愈创造条件。这也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提供了一种积极、理性的引导方式,使我们更能理解孩子的需求,创造一个充满理解和共鸣的教育环境。
感悟交流
今天的学习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特别是对于“印痕”这一新名词的了解。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将教育纳入考虑,以创造更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我们要注重心灵的治愈和成长,不仅为自己创造更健康的内在状态,也为孩子提供更有温度和同理心的教育。将印痕的理念融入教育,让知识的灯火照亮前行的路途,为孩子们打开更广阔的人生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