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走心”的研书会,你参加过吗?——有感于《双向养育》

盖凌华工作室
创建于2022-08-17
阅读 235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从今年的2月12日起到8月13日止,整整六个月,我们用来研读一本不足400页的书。

  书中每一个章节前都有这样的名言警句,让你一看就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像开篇第一章就引用了维吉尼亚·萨提亚的“只有在尊重个体差异、容许犯错、敞开沟通、灵活制定规则的环境中,才能让人感到自身价值所在——充满爱的家庭正具备这样的环境”。

  说实在的,最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私心的,就是我希望在陪女儿高考的这一重要人生阶段,我能做到一个妈妈应有的陪伴和情感的合理给予。

  带着这样的私心,我开始在宗爸的引领下 “啃”   起书来。

  翻看这些读书笔记,仿佛研书的情景立浮眼前,与其说是对知识的总结,不如称其为“心”曾走过的路。

  感悟一:确保孩子成功是父母的责任。

        很接地气的一句话,我想这应是大多数父母心里所想的。

        何为成功?

        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再建个美满的小家庭,这就是我眼里的“成功”。

       直到读到这一段,我才知道我眼里的成功到底有多狭隘!

        “为了成功,孩子必须富有适应性、创造力和快速学习的能力。他们必须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他们还应当懂得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了解其他文化和价值观。”

        看到这些获得成功所需的能力,我深深地陷入自责中。

        想起以前与孩子相处的种种,心里难掩内疚感!

        我也知道今天的孩子所处的环境与我曾经熟悉的环境已经迥然不同。我只需要帮助她为未来做好准备即可,因为她飞向的必将是我未知的领域。

  感悟二:影响孩子

        教育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这两个字“影响”。

        书中说,以可靠的信息和健康的价值观为基础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这才是对孩子最好、最持久的影响。

       《双向养育》的第二章详细地列出旧的方式及其相对应的新方式,并给出十个改变的方法,而影响孩子就是其中的第七个方法。

        就拿孩子这一次高考来说,从成绩出来到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可以说我真正尝到了啥叫度日如年。

  孩子填报志愿的时候,面对一堆我不认可的专业,我瞬间觉得我好无助,感觉自己好“low”。每查看一次她的可报院校和专业,我内在的痛就加深一层。

  为了消耗自己过多的能折磨别人的精力,我那段时间近似疯狂地锻炼自己,每天早五点起床,准时出现在锻炼场地。

       120个*4跳绳、60次*4高抬腿跑、80次*2蛙跳、1公里跑步、10分钟太极站桩、练习2遍太极拳。

        这一系列运动下来,我几乎是累虚脱了。

       可我知道在没有更好的建议可以给到孩子前,我只有先关上嘴巴,学着默默去陪伴。

       这样的日子大约过了半个月,在那个周五的早晨,我突然有种抑制不住特想哭的冲动。

  打开洗手间的水龙头,泪水混着汗水肆意地淌,就在这一刻,我觉得我内在的那个“自以为”的世界,轰然倒塌。甚至于我眼前浮现出了母亲的身影,委屈、失落、不甘种种情绪一齐涌出,我告诉自己不“装”了,我接受此刻所有的“看不起”。

  感悟三:父母要学会理解并管理改变。

  如何将原来基于恐惧的养育方法转变为新的养育方式?如何通过建立孩子的自律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人?这是对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勇敢的挑战!

  甘地说,成为你想在世界上见到的改变。

  双向养育倡导的改变是将旧的基于恐惧的养育方法转变为一种全新的处理家庭关系的方法,它提倡无条件的爱、积极的自我价值,通畅的交流,健康的自尊,同理心、责任感和合作。

  就在写这个美篇的前一天,女儿和爸爸发生了一次言语冲突。起因是两人一起去办理保险,在营业大厅发生了不愉快的交流。

       保险公司是爸爸以前的单位,爸爸没有取号就很自然地选择了自己以前的同事,并在心里想着女儿一定能明白爸爸的意思(插个队快速办完)。可谁知女儿被工作人员拦住,查健康码、行程码,并被告知要取号。

        这一来二去爷俩就都没了好态度,最后业务没办成,各自揣着一肚子的气回到了家。

  在听取各自的诉说后,我们三人一起坐了下来。我问女儿,想想你和爸爸今天出门前有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事?女儿说有。我又问,当时的不愉快情绪处理完了吗?女儿摇摇头。

       我转向爸爸,你去办事前和女儿说过,你找熟人了吗?爸爸急着辩解说没有,但是我以为她知道,因为那是我以前的单位。

        好熟悉的惯性思维“我以为” ,爸爸的辩解里,有没有推卸责任的意思。

        就在当天晚上,爸爸看似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看来我要好好思考一下了,我到底哪里出问题了?我总是觉得不对劲。

        父母如果总把问题归咎于他人那可能就会在孩子面前形成一种不负责任的模式。

        这次的言语冲突让我们彻底实验了一把改变的四个步骤:意识到问题、问题爆发、探索新思路、突破。

  感悟四:R=TLC,公式虽简单但指引很清晰。

  判断一个孩子是否“长大”的有效标准,就是他是否能为自己的选择带来的结果完全去承担责任。

       如果孩子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爱的能力、为信念采取行动的信心这些重要品质时,他就能对需求做出合理应对。

       这一次的高考,对我和先生来说是一次考验,对女儿何况不是一次直面自己人生的历练。

       从择校、实地考察学校到最终的选择,我和先生只是陪在她身边,让她觉得自己很重要,教她学着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细心地帮她分析,坚决地把选择权交给她。

       这期间我们不断地将她纳入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我和先生深知,良好的思考能力也意味着可以做出明智、合理的决策,并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事实证明,我们这一次的做法是正确的,女儿正在为自己的选择去学着承担责任。

  感悟五:爱的六个阶段

  超喜欢书中的这段话,“没有自爱,其他的爱都无从谈起。爱自己意味着能够宽恕自己的错误,滋养自己的身心。自爱是健康自尊的源泉,而健康的自尊则是心理健康的基石。”

  我们都曾许下诺言,愿意静待孩子的成长。说容易,现实做到可是真难!

       感谢让·皮亚杰,是他定义了孩子在学习爱的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六个阶段。现在重温这六个阶段的爱,还是独情于第一阶段:自我(0-4岁)。

       毫无疑问,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收获将影响其一生,在这个阶段,孩子重要的“自爱”概念要么受到损害,要么得到强化。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并以父辈养育我们的理念来继续养育我们的孩子,想想都特可怕!

       尤其是孩子开始会说“不”的时候,我们在不懂儿童心理学的情况下,很容易带着评判的标准给孩子贴上一个又一个负面的标签,而这些标签又极易被孩子内化。

       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些阶段,就可能以赞赏之心感受孩子各阶段的思维模式,对他们的行为更具包容、更少纠结,此时静待花开已不再艰难。

  感悟六:感恩所有的遇见

        感恩此书的译者欧阳晖先生。

       在译后记里,欧阳晖先生写到,“书中有一句话对我当头棒喝,‘如果你的工具只有榔头,所有问题在你眼里都是一颗钉子。’ ”这何尝对我不是同样的棒喝!

        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念,每一个案例都曾深深吸引过我。

        不愧为双向养育,感觉是自己被重新洗牌了一次。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因为有了孩子才有了父母。它也在告诉我们,“自我牺牲并非美德”。

       正像比约恩·阿伦在书中的序里所说,“双向养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养育的‘能力’,而非仅仅传播养育的‘知识’ ”。

  感恩“前额叶”研书会的所有老师们。

        就像我们好几位老师说的一样,这个研书会总能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适时地给予最佳的帮助,就像一位默守于身旁的长者、智者。随时给予我们解困的力量和勇气,同时也见证着我们跌跌撞撞地成长。

       我原想着本书的第十五章寥寥几页,满可以和第十四章一起来研读。现在想来幸亏老师们建议单独研书第十五章。才有了这次与“内在的自己”进行对话的机会,我相信这机会不是研读每本书结束后都有,而是在这个“场域”里,我愿意!

        8月13日晚上,研书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每位老师从这本书中都能找到让自己成长的点,试着突破自己来成就自己的人生。我想这应是宗爸最初成立研书会的初衷!

  (感恩这段时间所有暖心陪伴)

阅读 23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