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ω^*)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金轮十字”与汉师附小前身

创建于2023-12-02 阅读324

作者:松生

  汉中自古教育发达,而居于汉中城中央的“文化街十字”,旧时叫“金轮十字”,又是汉中现代教育肇启之地。

  金轮十字现为中学巷和文化街交汇点, 这里原是明朝瑞王朱常浩府花园一个十字路口。朱常浩一生信佛,“金轮”取自唐王勃 《释迦佛赋》“盖以玉辇呈瑞,金轮启图”,寓意瑞气升腾之地。虽然明末张献忠毁灭瑞王府,但此名一直保留至建国初期。

        离“金轮十字”百步之遥的“汉南书院”,建于1739年,这里是汉中子弟读圣贤书,求取功名之所。1880年,汉南镇知县罗诚之又在离“金轮十字”百米的河南会馆巷依托失修多年的“中梁书院”创办了的“天台书院”。书院收官宦、商贾等子弟以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采用学生自己读,然后不懂的再与老师交流方式教学。为了保证学习质量,书院会定期考试,以检验读书成果。在这个瑞气东升地方,成就多少汉中子弟读书梦想。

         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同时西方列强组成的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朝政府与之签订赔付巨金、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艰难、最动荡的时代。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清王朝推行“新政”。 1902年4月蔡元培、张炳麟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章程”诏令,简称《葵卯学制》。直隶省仿照“西学”司设学校。1905年9月,清政府颁布“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诏令,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废除自隋以来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

        1905年,汉中城中心区人口只有8万。“汉南书院”被改为“汉南中学堂”。1906年知县曾朝康,举人蓝培原、钟允谐等捐银一万八千余两,在“天台书院”创办了汉中城内第一所官办小学堂“南郑县立高等小学堂”,即汉师附小前身。学堂有校舍90余间,招两班80名学生。任蓝培原为堂长,堂长聘请一些前清秀才任教师。副堂长钟允谐培训教员,教授新的教学法。学生以《蒙学修身》《心算教授法》和《初等小学读本》为教材,每周上课36小时,可视教学情况增设英文、手工等课程。教学方式多为同堂诵习、个别教学为主。

        8月27日“小学堂”举行开堂典礼,知县曾朝康参加仪式。创校时,学生学杂费、书籍费等由学堂负担,开启了汉中官办小学堂先河,后因用度浩大改为学生自费。

  这里不得不提汉师附小首任校长蓝培原。蓝培原南郑县里八沟乡青山沟人,小时候就读于私塾,20岁时考入县学,因诗文出众,被选为廪生。1903年中举后出任“汉南书院”讲席。他性格开朗直率,语言激昂。一生爱书,藏书上万册,诗文经他过目会经久不忘。课堂上,他美好诗文会脱口而出。他秉承教育救国、文化脱贫、德智体并重的理念,不惜家产,慷慨捐银,创办“高等小学堂”后又先后创办了南郑县立女子高等学校(中山街小学前身)等城乡学校,他对教育情有独钟,德高望重,师生都很敬畏他。

        学校开办初期,四乡学子慕名而来,学生人数扩大至百余人。学校在校门口立有“下马”石碑,以告知文武官员到校门前必须下马行礼。1911年9月,校款存银万余两,被汉中镇总兵江朝宗强行提作军费,迫使学校停办。10月辛亥革命爆发,江朝宗兵败,去北京投奔袁世凯。赴山西任县知事不到一年的蓝培原,年底返回学校,操持学校工作,并购地9亩,建校舍20余间,于1912年4月恢复学校,命名为:南郑县立国民高等小学校。此时学生人数达240余人。

  在以后十几年里,社会风云变幻,办学举步维艰,直到1925年,原校址改办为南郑县立中学(现在汉台中学);“南郑县立高等小学”校园迁至金轮庙宇大院(今文化街西北角),将金轮庙大院改建成校舍,原庙内禅师聘为校工、管理杂务。学校按所在地冠名“南郑县金轮小学”。

        之后一百年中,汉师附小两易校址,但始终没离开“金轮十字”。而且在此周围,陆续建立或迁入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汉兴中学、山西平民中学、汉中地委党校等众多教育机构。人们将“金轮十字”自东向西的“学堂巷”改为“中学巷”,从北到南的“金轮街”改为 “文化街”。

  “金轮十字”就像一位沧桑的老人经历了解放前军阀混战、日寇军机狂轰滥炸的暗淡岁月,也迎接过汉中解放,见证过改革开放教育变革,更目睹了汉师附小新时代的大发展。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的“金轮十字”, 撩动着多少汉中学子浓浓的乡愁。

阅读 32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