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的“国际残疾人日”是一年一度的活动,旨在促进人们对残疾问题的理解和动员人们支持维护残疾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
随着国家各项残疾预防行动和相关宣传活动的开展,大众对于很多常见的残疾种类都有一定的了解和预防意识,比如开展早期筛查,优生优育;有计划地实行免疫接种;积极防治致残疾病和远离致残毒物药物等。
但提起精神残疾,很多人可能还比较陌生,甚至不知道残疾的种类中有精神残疾这一类别。
为此,给大家科普一些关于精神残疾方面的知识,以期增进大众对于精神残疾的认识,预防精神残疾的发生,守护健康。
什么是精神残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将残疾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六类,其中精神残疾的定义为: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由于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可导致精神残疾。
为了评估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适应和行为障碍的程度,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组织多个国家进行国际合作研究,设计研发了评估精神障碍的工具《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目前采用的是更新的《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第二版(WHO-DAS-Ⅱ)。
WHO-DAS-Ⅱ测评了六个方面的功能水平;分别为:
1、认知功能,即理解和交流
2、活动功能,即身体移动和四处走动
3、自我照护,即照顾个人的卫生、穿衣、饮食和独居
4、与他人相处,即与其他人互动
5、与生活相关的各项活动,即完成家庭责任、休闲、工作和学习
6、社会参与,即参与社区活动、社交活动。
WHODAS-2评分越高,表明残疾越严重。
精神残疾残疾分类:
精神残疾分级原则18岁及以上的精神障碍患者依据 WHO-DASⅡ分值和适应行为表现分级,18岁以下精神障碍患者依据适应行为的表现分级。
精神残疾一级
WHO-DASⅡ值大于或等于116分,适应行为极重度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忽视自己的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不与人交往,无法从事工作,不能学习新事物。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的支持,生活长期、全部需他人监护。
精神残疾二级
WHO-DASⅡ值在106~115分之间,适应行为重度障碍;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与人交往,只与照顾者简单交往,能理解照顾者的简单指令,有一定学习能力。监护下能从事简单劳动。能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偶尔被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广泛的支持,大部分生活仍需他人照料。
精神残疾三级
WHO-DASⅡ值在96~105分之间,适应行为中度障碍;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可以与人进行简单交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能独立从事简单劳动,能学习新事物,但学习能力明显比一般人差。被动参与社交活动,偶尔能主动参与社交活动。需要环境提供部分的支持,即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经常性的、短时间的需求,部分生活需由他人照料。
精神残疾四级
WHO-DASⅡ值在52~95分之间,适应行为轻度障碍;生活上基本自理,但自理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时忽略个人卫生。能与人交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较差,能从事一般的工作,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稍差。偶尔需要环境提供支持,一般情况下生活不需要由他人照料。
如何预防精神残疾的侵害呢?
第一级预防又称为病因预防。
精神残疾的预防首先是对精神障碍的预防,精神障碍有多种多样,预防措施也因病而异、因人而异,要积极消除危害精神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从精神健康促进的角度,加强大众健康教育,传播知识,提倡对高危人群提供心理支持,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从而减少精神残疾。
第二级预防又称为临床预防。
对于精神残疾应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精神障碍,重点应该在于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这些高度致残的精神障碍,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一旦发病要积极就医,采取精神医学专业化治疗,争取达到最佳疗效。
第三级预防又称为康复预防。
对精神障碍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恢复社会功能,减少残疾的发生。对于大众而言,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功能康复,从而预防精神残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