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王大歌》(广东连南流传版本)与读者见面了

优勉翁
创建于2023-12-02
阅读 23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盘王大歌》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许多优秀独特的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文化大观园。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益提升,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敬重老人,纪念先人,祭祀先祖,是瑶族人民的光荣传统。这种传统贯穿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且成了我们骨血里的遗传。我工作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连南,都在瑶族聚居区。我在宣传和文化部门工作的时候,就有意识关注支持传承和弘扬瑶族文化,得知在“众人堂”中歌唱的《盘王大歌》,是过山瑶人祭祀始祖盘王的重要唱本,是过山瑶宗教活动和歌舞文化的重要集成,当时想组织有关人员收集整理,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做成。
《盘王大歌》是一部“百科全书”,它集文学、音乐、历史、宗教和哲学等内容于一体,神秘而庄重,影响深远。《盘王大歌》是瑶族人民的“母歌”,师公们的“七任曲”,还有“唸唱声牌”“亚六曲”“牛角尖曲”“长鼓曲”,深沉而浑厚。而歌妈们的“长声牌”“短声牌”“讲歌调”“过山声”“带诗”“礼曲”“瓦溜”等曲子,更是高亢而悠远。这些曲调已经流传了千年,至今仍旧在深山瑶寨和各种音乐圣殿中持续唱响,恣意张扬。
2018年11月,我受邀到中央民族大学参加“北京‘盘王节’活动交流会”,现场聆听了湖南赵庚妹团队对“盘王大歌”的倾情演唱,又在交流座谈会上,听她和几位民间歌手介绍“盘王大歌”;我深受感动和震憾的同时,也感到内疚,我们对“盘王大歌”关注得太少了。
过山瑶的“众人堂”包含了《盘王大歌》的内容和瑶族歌曲的各种调子;我们县瑶族博物馆收藏有本地的《盘王大歌》,且是多种版本。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做好《盘王大歌》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发展。我在县政府工作期间,曾多次划拨资金支持“众人堂”活动。改革开放后的1989年,县政府将“众人堂”活动作为接待到连南寻根问祖的嘉宾的表演项目,《盘王大歌》得以恢复亮相。在2013年的“盘王节”中,县政府划出资金支持“众人堂”活动;这是我县时隔24年后重新举办的“众人堂”活动,再一次将《盘王大歌》高调唱响。活动当天,连南5个过山瑶村的瑶民分别从几十公里甚至近百公里外,到牛塘参加活动。上级和县内有关领导、受邀嘉宾以及云南昆明和广东乳源等地的瑶族文化爱好者,与附近3000多名群众分享了这一文化盛宴。2014年,由广东瑶族博物馆与中南民族大学联手,共同抢救和研究瑶族宗教文化,《盘王大歌》又一次闪亮登场;2016年始,著名词曲作家、音乐监制解承强老师,应邀多次到连南采风,用瑶族原生音乐素材融合现代音乐理念制作的谱印音乐新专辑《万山朝王》2017年出版发行,得到全国上百家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报道,其中的《盘王歌》和《思念歌》也随之扬名海内外。2019年,县政府直接将“众人堂”列入了第十一届“瑶族文化艺术节”的表演项目,这是她在连南民族文化舞台上第四次高调展示。在对“众人堂”活动进行的多年支持与跟踪调研中,县博物馆安排工作人员实行全程音像录制,以保存资料,为以后的研究馆藏珍贵史料。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了本地《盘王大歌》的知名度。负责“众人堂”活动的工作组还编制了《过山瑶“众人堂”》音像影碟,扩大了对外宣传影响力度。瑶族作家、诗人赵翔辉同志,对“众人堂”活动进行了认真总结,梳理出《广东连南过山瑶“众人堂”》,并在有关刊物发表,为今后的活动提供了文字资料准备。与此同时,他还撰写了《浅析过山瑶“众人堂”活动的主要内容及社会现实意义》论文,提出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2020年,连南瑶族自治县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由我牵头,成立了“《盘王大歌》整理和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组成成员单位有县瑶族博物馆、文化馆、文体中心等。领导小组成立后,大家分工合作,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当年12月底召开了有广东连南、广东乳源、湖南江华、广西富川等《盘王大歌》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以及音乐创作界有关专家参加的“《盘王大歌》座谈会”。并于2020年12月31日晚在三排镇油岭村举办了《盘王大歌》嘉年华晚会,让“盘王大歌”大放异彩。与此同时,工作组成员、连南县瑶学会理事赵翔辉同志,也开始对《盘王大歌》这部经书进行整理。他克服了病痛等困难,用了近二年的业余时间,完成了《盘王大歌》二十四段本和三十六段本的整理和注释。
我想《盘王大歌》的出版发行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它是连南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多年关心与支持的结果。《盘王大歌》与“众人堂”活动是紧密相连,相连相生的,正因为有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众人堂”活动才能得以延续开展,《盘王大歌》也才能与读者见面。其次,她是博物馆本土研究成果的初次展现。这部《盘王大歌》是流传在本地,由本地博物馆收藏,由本地研究人员整理和注释的,她也是博物馆“收藏、展现、研究”功能的全面体现。再次,她是民族认同感的理性需求,也是提升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
我们期盼着连南优秀民族历史文化,在党的阳光沐浴下传承、发展,开创新的辉煌。

                                李春益(瑶族)
                            2023年4月21日

( 序作者为政协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委员会主席 )







《盘王大歌》后记

博物馆的文物收集工作是永不停歇的。 2014年3月,刚好是广东瑶族博物馆开馆一周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本地过山瑶师公莫福家里发现了不少的经书,其中就有《盘王大歌》。于是,他们及时进行了复制和馆藏。
当时,我手中有一本从湖南省江永县“千家峒”拍摄复制的《盘王书》,是清光绪二十五年抄录的;因其收集的故事性和经书的完整性,我认为还是比较难得的,于是让博物馆复制一份作为资料收藏;同时,我向他们要一份从莫福师公家里收集的经书。很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给我送来了《盘王歌》上中下三本册子。因那时我在一线上班,且管理林业工作,并适逢林业体制改革,没有更多时间去翻阅;直至几年后,我从一线退到二线工作,开始整理《盘王大歌》时,才发现是3个版本,这让我惊喜万分,其中两个版本就是现在的二十四段本和三十六段本。由此,我手上拥有了6套《盘王大歌》:3套是连南的、1套是“千家峒”的,这4套都是原始复印件;另两套分别是,广东省乳源县盘才万等编注发行的和湖南省江永县杨仁里编撰发行的(我在整理注释时,分别称它们为“乳源本”和“江永本”)。这为我在随后整理注释《盘王大歌》时,提供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盘王大歌》又称为《盘王歌》《盘王书》《盘古歌》《大路歌》,也叫《还愿歌》、《鼠干歌》等,是瑶族人民祭祀始祖盘王“众人堂”活动的主要唱本。它是以汉字记录,用瑶语读唱的“经书”和“歌书”,流传在瑶族“盘瑶支系”“勉”的族群里。连南是广东省两个瑶族自治县之一,全县总人口17万多,其中瑶族占约55%,而过山瑶“勉”,不到5000人。作为过山瑶“勉”,注释这一部经书,似乎是一种天经地义的必然,而我正是这样做的。
但要整理和注释一部经书和歌书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且是二十四段本和三十六段本同时进行;不仅要认真阅读有关资料,还得进行田野调查。因为身体状况的问题,从2020年起,我独自坐在电脑前敲打文字,断断续续地用了二年多时间,总算完成了二个版本的录入工作。期间,为更好地促进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连南县由政协牵头,成立了“盘王大歌”整理提升工作组,我作为成员之一,不断地与当地师公交流,并跟随队伍到广西的贺州和湖南的江华、江永等地采风;还积极参与了在连南举办的有广西富川、湖南江华以及广东乳源有关传承人,以及音乐创作艺人一同参加的“《盘王大歌》座谈会”和专题文艺汇演活动。即便如此,在整理和注释中,还是碰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我做了如下处理。
 一、关于经书“书名”。在过去,《盘王大歌》属于“封建糟粕”,是祭祀盘王时的主要唱本,所以一直处于被封杀的状态。它在连南的遭遇也是一波三折:在改革开放后的1989年11月,连南县政府将“众人堂”列为接待嘉宾表演项目,《盘王大歌》才得以恢复展示。可恢复之后,它又一度消失在民族文化舞台上,直到2013年的盘王节,县政府划出资金支持,“众人堂”活动才被重视起来,《盘王大歌》也随着再一次高调唱响。2014年,由广东瑶族博物馆与中南民族大学联手,共同抢救和研究瑶族宗教文化,它又再次亮相。2019年,连南县政府将“众人堂”列入第十一届“瑶族文化艺术节”的表演项目,这是《盘王大歌》在连南民族文化舞台上第四次高调展演。我拿到流传在连南的《盘王歌》时,它们都没有页面,也没有书名;因它是一部集文学和音乐为一体的经书和歌书,过山瑶语称其为“懂宗搜”,直译就是“大歌书”的意思,所以我仍贯之于《盘王大歌》书名。
二、关天“蓝本”和“比照本”。因在民间流传时间比较长,二十四段本和三十六段本都出现页面残缺不全等情况。对此,我以连南版本为蓝本,以广东省乳源县盘才万等编注发行的《盘王大歌》和湖南省江永县杨仁里编撰发行的《瑶族古籍<千家峒><盘王歌>选编》为比照本。本人在认真阅读参照本中发现,连南的二十四段本和三十六段本与江永县杨仁里编撰发行的《瑶族古籍<千家峒><盘王歌>选编》里的版本极为相似,其中,二十四段本的目录十分接近;且在《 歌姐歌词》(杨仁里本《歌妹一段》)中,都同样“漏抄”了第十三句到十九句歌词的情况。对那些残缺不全的页面,对一些“有意”或无意错抄、漏抄的“字句”,我都与比照本进行认真比对,以确保文本的严肃性和完整性。
三、关于二十四段本中的“歌词名称”。我在现版本“歌词名称”目录中,前面都加了个“歌”字(“起声唱歌词”除外),如“ 歌春歌词”、“歌花歌词”、“ 歌果歌词”等,这主要是为了方便读者的记忆和理解,原版本是没有的。
四、关于三十六段本中“三逢闲曲”的分段。按瑶族歌唱习惯,一首歌通常只有四句歌词,但“三逢闲曲”运用其特定的歌曲调子,将两首歌词合成一首歌;也就是说,每首歌共有八句歌词。所以,我在整理时将八句歌词合为一小段。
五、关于对原文本中一些“文字处理”。原文本中存在一些“生造字”、“异体字”、错字、别字。我对“生造字”、“异体字”直接给予“纠正”;对明显的“错字”给予“改正”,如故意写成“倒装”字,或多写一笔、少写一笔的文字。对一些“别字”,但可意会的,我给予“保留”,且在当页下端作出注释。
六、关于“汉字瑶音词汇”。文本中存在一些“汉字瑶音词汇”,如“官厅底”、“斫撸张”、“简泉”和“猛”、“徒”、“存”等;这些汉字都是用“过山瑶”语音颂读的,只有“过山瑶”人能懂,对此,均用“国际音标”给予标注,并作出注释。
七、关于“七任曲”中的“衬词”。“七任曲”是“大歌”的灵魂所在,在每一首歌开唱前,都要先颂唱几小节类似简谱形式的“衬腔”;我们“盘王大歌”整理提升工作组在贺州采风时,发现了“用汉字记录瑶音颂唱”的“文字记载”,所以在注释时,我将它们一一对应地展示出来,以方便大家相互对比和借鉴学习。
八、关于《盘王大歌》韵律。《盘王大歌》里面单独的每一首歌大都是“七言四句”体,当然有首句三个字的,也有一些句子是字数比较多,更有一些比较特别的,整首歌的歌词就像是“词”或“小令”一般。但它们都是“压韵”的,只不过它压的是“瑶歌韵”,是“瑶歌语”韵;这种“瑶歌语”韵,绝大部分大家从字面上就理解了,少部分要懂“瑶歌语”的过山瑶人才能读懂和理解。
九、关于二十四段本和三十六段本的异同。据说,《盘王大歌》有三十多个版本;或“二十四段”式、或是“三十二段”式,又或是“三十六段”式等等,歌词大都约有5000行,25000多字。我整理的二十四段本和三十六段本的文字都有近30000多文字(包括注释)。它们同是祀始祖盘王时的主要唱本,一样拥有神歌“七任曲”;而最大的区别是:二十四段本是历史上流传比较早的,在整个“大歌”中,没有出现“盘王”二字、也没有神仙“彭祖”和“洪水淹天”对人类起源的思考,更没有后来的“鲁斑”的技艺、梁祝的爱情,以及“ 造天地”“家先酒”“送神去”等宗教唱词;大部分内容是歌春、歌花、歌果、歌茶、歌酒、和歌姐、歌二娘,以及歌苎麻、歌星星、歌行游、歌书、歌叹等等;也就是说文本比较简洁,宗教的内容不多不繁杂,可读性、文学性比较强。而三十六段本则内容都比较丰富,不仅是文学的,更是宗教和哲学的;它涉及人类起源、宗教信仰、社会风尚,以及自然风光和生产生活的基本知识等等。 
   在《盘王大歌》两个版本的整理和注释过程中,得到了连南县政协主席李春益等领导的关心以及广东瑶族博物馆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唐红英同学抽出宝贵的时间,对文本的“汉字瑶音词汇”进行了“国际音标”标注。在此,一并致于衷心的感谢!但因水平所限,疏误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赵翔辉
                              2023年3月23日

( 赵翔辉,瑶族【过山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连南瑶学会理事)
阅读 23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