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济公传说”
裴 斐
1957年4月27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参观西湖虎跑济公舍利佛塔时曾这样评价:“人民很喜欢济公,因为他关心人,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美丽传说。” 2006年5月20日,天台济公传说被国务院公布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值得记入天台山文化史的一件大事,更是加深和扩大天台山文化内涵、增强天台山对外影响力的一次难逢的契机。在这样的契机面前,我们有必要对济公传说从历史高度、文化层面和人文精神上重新加以审视和认识,在抢救保护、研究利用、弘扬光大等方面有所作为,提升天台文化软实力。
一、“济公传说”是天台山文化的一枝奇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六朝隋唐时期,天台就流传着许多罗汉、颠僧的传说。南宋早期,道济降生天台,徉狂济世,人称“济颠”。在道济的生前身后,天台就有许多关于他的灵异传说,为人们所乐道。明清以来,济公传说广泛流传并辐射各地,成为天台山文化的一枝奇葩。
说济公传说是天台山文化的一枝奇葩,那我们就应该了解天台山文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天台山文化就是一种地域文化,天台山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的特点:
第一,天台山文化首先体现在所它具有的明显的地域性。长期以来,在天台山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构成了天台山文化。
第二,天台山文化形成的过程是长期的,具有历史延续性。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天台山文化也是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作为自己的文化形态延续下来,长期影响着当地的人们。
第三,天台山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天台山自古以来就是佛道双修、高士隐逸之地,佛教和道教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加之古代中原地区战乱频起,历朝都有大量中原地区的人口不断南迁至东南沿海地区。宗教文化的底蕴和人口的不断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宗教文化、中原文化和地方土著文化等多元文化特质,在天台山的土壤上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从而形成了兼具多种文化特点的天台山文化。
第四,天台山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广泛性。天台山文化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表现出其自身的多样性与广泛性的特点。
以上特点也同样充分地体现在济公传说的存在形态上。济公传说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和神奇的色彩,丰满、丰富了天台山文化的内涵,自它形成以来,始终保持着其特有的魅力和影响力。
二、济公传说与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之间的渊源关系
在天台山文化概念中,宗教文化占着很大的比重,而济公传说与宗教信仰亦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人类的一切文化从本质上讲都是宗教的。佛教源于印度,千百年来,佛教东传中国,逐步形成了中国化了的佛教。佛教之所以能吸引人,成为佛教信众的个人信仰与精神支柱,是因为佛教所具有的终极关怀。人,知道自己生命的过程是有限的,人性是不完美的,但人却总是在追求自己的无限与永恒。佛教就是基于这,给人以终极的关怀,聚焦于人间的生、老、病、死,引导人们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追求人生的永恒。
那么,济公传说与宗教信仰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我们应了解佛教界人士是如何看待这位名闻遐迩的颠僧,如何在佛教界予以定位的,因为这是产生济公传说的本源所在。
最早的是南宋居简在《湖隐方圆叟舍利铭》中,将济公定位为与蜀僧祖觉相类、道行非浅的奇僧。南宋天童如净禅师在《济颠》诗赞中把济公视为天台山的五百应真之一。在明代,除了释明河《补续高僧传》、释大壑所撰的《道济传略》,还有《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二十的诸祖道影赞:“不依本份,七倒八颠,搅浑世界,欺地瞒天。任渠翻尽窠臼,何曾出这绊缠。逃返天台难隐拙,虚名犹自至今传。”亦将道济归为应化圣贤。在清代,戒显法师亦有济颠祖师诗赞:“怪尔真罗汉,纵横魔佛间,师尊一瞎老,颠尽两名山。诗本天然韵,神通半杂顽,金身披破衲,顶礼欲开颜。” 同样将道济归为应化圣贤。
济公所表现的颠行形态和神奇异迹,在中国佛教人物史中也不是孤立的现象,早在梁武帝时期有宝志和尚,唐代有杯度、僧伽、丰干、寒山、拾得和布袋和尚,宋代有祖觉、明颠和尚,这些神僧都具有颠行和神异,皆被佛教界视为应化僧人,如僧伽为十一面观音、丰干为阿弥陀佛、寒山被视为文殊菩萨、拾得为普贤菩萨、布袋为弥勒菩萨的应化身,但被视为是罗汉降世的就只有济公。可见佛教对于具有神异的高僧有将其归为应化圣贤的传统,并别立于僧行常轨的神异之列。佛教对于济公的定位是看重其神通济世的精神,将他视为应化圣贤,推崇他广博的才情与深厚的修证境界,将他奉为神灵。但是对他破戒行状与颠行的展现,还是抱着谨慎和警诫的态度的。
济公传说的形成,除了宗教信仰的渊源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更重要的层面,那就是民间济公信仰。民间济公信仰与佛教界对济公的尊崇有着很大的区别,民间信仰济公活佛的思想渊源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来自于佛教界对济公的尊崇。自佛教东传后,中国的百姓对于佛教的神灵有着普遍接受的心理,佛教将济公归为应化圣贤,那济公就与佛、菩萨、罗汉等偶像神一样,同样会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受到尊崇与膜拜。
二是济公僧传特别是济公民间传说和济公小说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产生了互为影响、双向反馈的效应,更使得济公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是形成济公信仰具有社会广泛性的重要因素。
三是济公所具有的“道济天下”精神迎合了广大民众的心理需求,而且济公的颠狂不羁和诙谐仁智更增添了他与民众的亲和力,因为人们觉得济公不高高在上,更容易接近,所以人们更加喜欢他。如果单从民间济公信仰这一层面来辩析的话,那济公更接近于“人间神”,就如同人们对“孔圣人”、“关公”、“妈祖”的信仰一样。从根本上说,在济公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济公活佛”其实就是世间千百万民众的理想与希望的化身,也是精神寄托与崇拜的偶像。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济公传说是在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文化基础上产生萌芽,又在与济公志传、济公话本小说等进行双向反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满,最后在民间广泛地流传。
三、济公传说所折射的人文精神
济公的出现,是由时代决定的。纵观中国历史,推出英雄与圣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社会范畴,历史与社会亦赋予英雄与圣贤以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就如同佛教理念中的道济禅师与民间信仰中的“济公活佛”,要用历史唯物辨证主义的方法去认知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济公传说和济公文化精神的实质。
其一,济公是“真、善、美”的化身,济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中华民族追求和推崇的是什么样的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真、善、美”。最能具体、形象地体现这一人文精神的人物,就是从天台山中走出来的济公。“真、善、美”这三个字在济公身上体现得最具体也最完整。
济公身上有一股天台人的“硬气”,济公的修行形态,是以“颠行”为表像,以“济世”为本质,“颠”出了人性的本来面目,是“真、善、美”的化身。济公文化是社会历史文化现象的综合与升华,其中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济公是老百姓心中的活佛,其形象已超出了历史上真实“道济和尚”的范畴。人们崇拜济公,实际上崇拜的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这精神就是集中地体现在济公身上的“无我利他”、“济世救民”、“惩恶扬善”的种种行止与境界。这种精神,不但在过去,就是现在或者将来,也是为社会所需要与推崇的。
其二,济公是中国平民百姓精神寄托的偶像。济公是个穷和尚,衣衫褴褛,破扇葫芦,游走于市井之间,交往在百姓之中。济公的平民形象,使人们对之产生亲近感。济公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的鞭挞,使平民百姓对之产生崇敬感。济公所具有的神通本领,使人们对之产生向往之情。济公的慈悲情怀,体现了佛教的根本宗旨,使之人们将他推上了“活佛”的宝座。
其三,济公身上浓缩了佛教禅宗的精神理念。济公是顿悟的,体现了佛教禅宗“法无顿渐”、明心见性、一念之间即能成佛的悟道理念;济公一生不坐禅,吻合了佛教禅宗主张的成佛不依赖禅定、念佛修行理念;济公还具有佛教禅宗的性空理念和人人可以成佛的平等理念。
除此之外,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的理念也共同维系着道济坎坷而又传奇的人生,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以上种种,同样贯穿融汇于济公传说之中,使济公传说始终折射着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
四、济公传说所负载的文化符号
济公传说在不同历史时期负载着不同的文化符号,济公传说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积极意义与作用。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制度下人们的祈求与愿景的根本性变化,对济公传说的理解也趋向不同。也就是从封建社会的叛逆、反抗,追求平等、自由转向现代社会制度下的竞争、成功、进步与和平。济公传说中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故事,有它的现实基础;虽然传说故事情节有的还比较简单,风格平实朴素,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负载着各个历史时期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愿望。通过这些故事,有力地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争与进取精神。有的济公传说故事则显得突兀绚烂,表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常常通过夸张和幻想赋予人物形象以超人的力量和才能。这正是民间传说故事的本色。济公传说通过艺术的夸张,使济公的形象显得如此崇高,成为我们民族不可屈服的象征。在济公传说的文化符号中,又负载和折射着人民大众自身的影子,济公人物形象是劳动人民自身的写照,正因为如此,所以能深得人民自己的喜爱,经久不衰地流传。
第二,农耕社会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的差异,对济公传说中的文化意义取舍也同样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从解决温饱、争取人的权利转向对名利观、人生价值观的认识。在促进民众社会生活与认知道德化、理想化这一点上,济公传说表现出特有的价值态度。同样是民众,古代民众与现代人们对济公传说中的文化意义的取舍是有差异的。封建时代的人们为了解决温饱和争取人的权利,将济公作为一面神圣的精神旗帜;而现代人们则侧重于对名利观、人生价值观的认识,“无我利他”、“道济天下”则是构建现代道德精神的重要内容。
五、抢救、保护、传承“济公传说”的意义与作用
文人文学与民间传说的最大不同是:一个是个人创作出来的,一个却是民族全体创作出来的。每一民族都有每一民族特有的文化与特色,每一族群都有每一族群特有的精神与风采。济公传说比文人文学更具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性。由于生存的历史环境业已改变,原生态的济公传说,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急需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护。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道德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抢救、保护、传承济公传说,具有保存历代人民大众智能资产、孕育相关文化艺术发展、传承民族特有文化等价值。
济公传说是历代人民大众思想、生活的反映,也是历代人民大众精神智慧的结晶。济公传说的广泛流传,对保存历代人民大众精神智慧的结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传承和保护济公传说,也就是对先民思想与生活状态的研究与探索,也就是继续有效地保存历代人民大众智能资产。济公传说是当代济公文化发展的根源,济公传说的抢救、保护、传承,必然会影响当代济公文化艺术的发展,它为后代以济公为主题的影视、文学、戏剧、美术等提供了创作的取材,具有引导、开发的作用,无疑对促进济公文化的后续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济公传说是天台山的一份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具有别人无与可争的“地域原生态文化”的唯一性,济公与济公文化还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如果我们将济公传说“经营”得好,完全可以形成系列的“拳头品牌”,并利用品牌效应,促进经济产业的发展。因此,对济公传说的抢救、保护、研究、利用和发扬,是必须引起重视的工作,同时,也只有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使济公传说这枝天台山文化的奇葩永放奇光异彩。
( 原发表于《天台研究》,本文有删节)
本文作者与中国非遗文化专家刘魁立教授在天台济公故居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