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常用药物最佳服药时间

神经内科
创建于2023-12-02
阅读 167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神经内科疾病种类繁多,相应的治疗药物也数目众多,当患者面对着许多药物的时候很容易对一个问题犯难:这个药该什么时候吃?今日特此对部分神经内科常用药物的最佳服药时间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服药说明:

空腹:早晨餐前1小时;

饭前:饭前15-60分钟服用;

饭后:饭后15-30分钟服用;

餐中:进餐少许后服药,药服完后可继续用餐;

晨服:早上服(早餐前或早餐后);

睡前:睡前15~30分钟服用。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常见代表为阿司匹林,那么它究竟应该是早上还是晚上服用呢?


人体早上 6 点至 10 点血液黏稠度较高,血压、心率水平也较高,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间段。因此,为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佳效果,有人主张在早晨服药最为适宜。


但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来讲,并无依据。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可以持续 7~10 天(即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且不可逆,因此,理论来讲,每天何时服用阿司匹林并无差别。


结论:纠结早晨服药还是晚上服药意义不大,最重要的是每天坚持服药。


阿司匹林口服可对胃部造成强烈刺激,易造成胃黏膜损伤从而诱发胃出血,因此,阿司匹林普通剂型餐后服用更为合适。


但是,目前临床上绝大多数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大部分阿司匹林肠溶剂型呈 PH 值依赖性,空腹状态下,胃内的 PH 值约为 1-2,是一个强酸环境,阿司匹林基本不溶解;到达十二指肠后在肠道的碱性环境中才开始溶解,故不会对胃黏膜产生直接的刺激与损伤作用。


若餐后服用,其一可能会增加药物在胃内滞留的时间,导致一部分药物从肠溶包膜中析出,从而刺激胃粘膜;其二某些食物可能会改变胃内的酸碱环境,导致药物在胃内溶解,增加胃部不良反应的风险。所以阿司匹林肠溶片以餐前服用为佳。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属于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主要通过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其血小板特异性受体发生不可逆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它是一种前体药物,在体内必须经过肝药酶的代谢,才能生成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代谢产物,具有抗血小板作用强,持续时间长,口服吸收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如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栓的形成、脑血管意外后血栓的形成以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栓的形成等。


即使按照说明书和指南推荐的剂量服用氯吡格雷,有一部分患者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抗血小板效果,甚至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危及生命,这种现象被称为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的口服吸收率是影响氯吡格雷抵抗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食物易对氯吡格雷的吸收产生影响,餐后服用氯吡格雷其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均明显增高,且作用时间延长,因此餐后服用氯吡格雷明显增加氯吡格雷的口服吸收率,可有效预防氯吡格雷抵抗,推荐餐后半小时服用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每日一次,每次一片(75mg),从第一天便开始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随着服药时间延长,这种抑制作用逐步增强,在3-7天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这时每天服用氯吡格雷1片对血小板的平均抑制水平可达到40%-60%,一般在停药后5天内血小板聚集程度才会回复到原来的水平,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最多可抑制血小板功能长达7-10天,因此,早晚服用均可,坚持服药,不擅自停药,才是最重要的,用药前最好完成基因检测,明确基因形态,如果是慢代谢患者,应增加氯吡格雷的用药剂量或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总之,氯吡格雷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餐后服用可明显提高氯吡格雷的口服吸收率,可有效预防氯吡格雷抵抗,此外,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强,作用时间长,早晚服用均可,用药前应明确基因型,以便调整用药剂量。


【替格瑞洛】


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属于环戊基三唑嘧啶类,是第一个可逆性结合抑制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的口服药物,其本身即为活性药物,口服给药,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36%。在我国健康人群中,替格瑞洛血药浓度平均达峰时间为2小时,半衰期为10.9~14.9小时。替格瑞洛不受年龄、性别、饮食及CYP2C19基因型的影响,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与氯吡格雷相比,具有更快、更强及更一致的抗血小板活性。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替格瑞洛的起始剂量为单次负荷量180mg(90mg × 2片),然后维持给药,维持剂量为每次1片(90mg),每日两次,推荐维持治疗12个月。对于有心肌梗死病史、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推荐给药剂量为60mg,每日两次。除非有明确禁忌,替格瑞洛应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为每次75~100mg,每日一次。替格瑞洛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推荐饭前服用,生物利用度更高,吸收更好。如果将氯吡格雷等其它抗血小板药物更换为替格瑞洛,应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最后一次给药后24小时给予首剂替格瑞洛。治疗中应尽量避免漏服,如果患者漏服了一次,应在下次服药时间服用一片,不要服用双倍剂量。


【降脂药】


是指降低血脂水平的药物。高血脂容易诱发各类疾病,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用药。此外,大家知道降脂药在什么时候服用最好吗?


医生开他汀类降脂药时,都会嘱咐睡前吃。这是因为胆固醇主要在夜间合成,睡前服用能最大限度地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效果最好。


如果1天吃1次,可以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果1天2次,可以早晚服用,晚上那次也在睡前半小时服用。


个别他汀类药物的吸收和食物有关,比如洛伐他汀,就不是睡前服,而是吃饭时服用。


长效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可持续24小时以上;一些短效药物,现在也有的做成了作用时间长的缓释剂型,比如氟伐他汀钠缓释片。这几种药物在一天的任意时间服用都可以。但为了好记,建议最好还是在睡前半小时服药。


而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半衰期长,降脂效果好,可在一天内的任何固定时间服用。


另一种常见的降脂药物就是贝特类药物。通常用于降低甘油三酯,建议随餐服用。


【降压药】


血压在生理状态下呈现较为明显的昼夜节律,即睡眠时段血压较白天清醒时段明显下降,在清晨时段从睡眠至觉醒,血压呈明显上升趋势。生理情况下,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白天血压下降10% ~ 20%。


临床上常根据夜间血压下降比值将血压的昼夜节律分为杓型(>10%~20%)、非杓型(0~10%)、反杓型< 0)及超杓型(>20%)。


1、杓型高血压


多数高血压病患者,为杓型高血压,血压呈现两峰一谷(6:00-8:00达高峰,此后下降,在16:00-18:00血压再次升高,以后缓慢下降,直至凌晨0:00-2:00至最低值)的波动规律,可选择早晨服用降压药


选择24 h 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药可以控制清晨血压的大幅波动,并能减少因不能按时服药或漏服导致的晨峰血压增高。


2、非杓型高血压


对于非杓型高血压降低夜间血压,恢复杓型节律,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病的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首选24h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药物,单药或联合用药。若夜间血压控制仍不佳,降压药物可晚间或睡前服用。可选择CCB、ACEI、ARB或长效单片复方制剂(如: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


若采用上述方法后夜间血压仍高,可在长效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尝试睡前加用中短效降压药物,如α1受体拮抗剂。


注意夜间血压过低及夜间起床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可能。


3、超杓型血压患者


超杓型血压患者需要降低白天血压。清晨服用长效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等)。


若白天血压控制仍不佳,可选长效+中短效降压药物,注意中短效降压药物可能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避免夜间服用降压药物,会加重超杓型血压模式。


4、反杓型血压患者


反杓型血压需要大幅度降低夜间血压,可于下午、晚间或睡前服用长效降压药。若夜间血压控制仍不佳,可睡前加用中、短效降压药物,使夜间血压进一步降低。

                 衡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简介

神经内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的专业团队,配有视频脑电图仪、偏瘫治疗仪等高端设备;开展神经介入治疗,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急性脑梗塞介入取栓、颅内动脉瘤的介入填塞、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植入等手术,让患者在县内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

诊疗范围

1.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静脉窦、静脉窦血栓形成及脑血管畸形。

作为卫健委脑卒中筛查基地,联合开展的急性脑梗死的规范化溶栓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筛查、脑出血的微创穿刺治疗、微创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均取得良好成效。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是继脑出血内科治疗和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之后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快速简便,创伤小等优点,而被临床医生及患者广泛采用,我科开展此项技术多年,总结出一套完善的操作路径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各种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毒性、细菌性等。

3.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及其他类型头痛。

4.癫痫、痴呆及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5.周围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神经病及神经痛等。

6.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7.运动障碍疾病: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

8.神经康复。

科主任:赵文俊

科室电话:0734-5822523

阅读 167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