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相伴 学思成长
——绛县大交镇大交小学数学教研组名师在线学习实况(二)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改革,提高课堂实效,提升教学质量,引导青年教师深入学习,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1月30日上午,绛县大交镇大交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在三一班教室,观看了全国知名数学专家吴正宪教师《周长》课堂教学实录。
吴老师讲的是一节图形的周长和图形的测量两个内容的课。
第一环节:谈话、初次感知“面”和“周”。
黑板上提前准备了“粉色正方形”、“蓝色三角形”、“长方形”。 课一开始,吴老师用亲切的语言指着黑板上的图形问:第一眼看到了它的什么?生交流后,师板书“面”。还有什么发现?图形的边。以正方形上p为顶点,能把它一周的边线指全吗?交流:用手以p为顶点,这一周得回到起点p才是一周的边线。学生伸出手跟着老师指出一周的边线。吴老师说:正好指了这个正方形图片的一周。板书“周”。
第二环节:用手摸、交流、再次感知“周”和“面”。
吴老师告诉学生要把手伸开平平的来摸“面”。学生摸了摸正方形的“面”和正方形的“周”,又摸了摸课桌的“面”和课桌面的“周”,再次摸了摸数学书的“面”和它的“周”。问:摸到的面好像是什么?摸到的周好像又是什么?能把你的感觉说出来吗?说说看。学生交流感知:面平平的、比较光滑,周是一条很细很细的线。吴老师引导得出:面平平的有大有小,周是一条很细很细的线。“周”长到“面”外边,“面”长的“周”里面。“面”和“周”是有联系的。
今天,重点验究“周”。
第三环节:再次感知“周”并测量“周”。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周”,吴老师在正方形纸卡的一周上藏了一条线段。师操作:从顶点p取出一条边线,问是一周了吗?再取出第二条边线,问是一周了吗?再取出第三条边线,问是一周了吗?再取出第四条边线,回到起点p是一周。拿着取出的这根绳子说:它的长度就是正方形一周的边线就叫一周。
“这根绳子有多长?”怎么办?学生提出:测量。谁会呢?生测量并记录58厘米。这58厘米是谁的长度?是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吴老师指出:这四条边的长度和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问:这个贴在黑板上的三角形,它一周的边线能取下来吗?它的周长怎么获得?你有办法吗?闭上眼睛想一想。
交流:把这三条边取下来依次画在一条直直的线上。
师:谁能来取这三条边?学生交流:用手来量每条边分别几乍,可能不太准确。有什么更好的主意吗?刻度尺。如果没有刻度尺,还有什么办法把这三条线段取下来?吴老师指出圆规不仅能画圆,而且两个点之间可以测量。师生合作测量用圆规把三条边取出来依次画在这条直直的线上。生测量并记录三角形的周长是65厘米。
如何求黑板上这张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测量两条边就行了。为什么呢?交流:长方形对边一样长。一定要算四条边的长度。只有四条边加起来才是从一个起点再回到起点,才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生记录长方形周长是100厘米。
第四环节:回顾本节课,再生新问题。
吴老师总结:今天认识了“周长”。知道周是周,长是长,周和长是有联系的。周长是一周的长度。想知道周长必须进行测量。测量得确定三件事1.测量的谁?2.测量的工具。3.测量的结果。
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都求出了它的周长。这个丑八怪的卡纸,有周吗?它一周有多长呢?圆有周吗?它一周有多长呢?知道了这个正方形的周有多长叫周长,面有多大叫什么?课后再研究这类问题。
业务专干王海军提出建议:吴老师《图形的周长》一课,为我们打造生本课堂,落实课标理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希望我们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名师,结合自己班的学情,学思结合将打造生本课堂,高效课堂,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