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不必趁早,冬霜不会迟到,一切都是恰到好处!恰是在这厚积薄发的季节,茂南区三、四年级语文教师共聚茂名市茂南区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全员轮训的第三次研修活动。本次研修活动由劳远玲老师主持,内容主要分为课例观摩、专家讲座两部分。
课例观摩
首先,茂名市潘毅名教师工作室学员吴春梅老师与广东省彭才华名教师工作室助手刘青老师对部编版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进行同课异构。
第一节由吴春梅老师和爱群小学三(4)班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吴老师先以“姓氏歌”导入,认识“司马”为复姓,走进司马光,引入对课文的学习。接着分层次诵读,助体悟——初读课文:采取学生自读等方式,让学生扫除识字障碍,达到“读正确,读通顺”目标;再读课文:观察文言文句子的特色,划分节奏,采取学生自读,老师范读、师生合作共读等形式,读好停顿,读出韵味;读注释,联系插图,理解文意,体会人物形象;读背课文,复述故事。然后,进一步深化,赞扬人物。最后,学写“登、弃”,落实“写”的语文能力训练。纵观整一节课,吴老师的教学目标指向性很强,她以“读”为主轴,将课堂串连,每一环节的“读”都是层层递进,学生一步一步向文本的内核贴近,体会到了鲜活人物形象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二节由刘青老师和爱群小学三(1)班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刘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以歌曲导入,引出人物司马光,了解复姓;通过个别读、老师范读、集体读等形式,读通、读顺课文;逐句找出课文中的人物、动作,讲授文言文停顿方法,理解文意;多种形式讲故事,如同桌互讲故事,以司马光、被救的小孩、围观的孩子等多种身份讲故事;多角度去读背课文:没有标点、纵向排版、放回《宋史》中读背;播放歌曲,总结人物形象,以文言文形式去赞颂司马光;课外延伸,介绍被救小孩上官尚改名为“上官尚光”之事,照应单元要素“美好品质”,深化主题。老子曰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在刘老师执教的《司马光》一课中,学生不仅仅是“得一者”——如何划分文言文的停顿?用什么方法去理解文言文?如何才能真正成为故事大王?刘老师“授之于渔”,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在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将文化、思维、审美等内隐的因素蕴含其中,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整体的聚焦功能,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得到了不断的滋养与升华。
“没有文言,汉语的大地就没有了母亲河;没有文言,我们的孩子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吴春梅老师和刘青老师带领学生通过与文言文的首次相遇,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特有元素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精彩讲座
接着,由刘青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刘青老师,广东省彭才华名教师工作室助手,东莞市优秀教师,东莞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东城街道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主持东莞市教育科研课题3项,论文、教学设计获广东省一等奖,课例获评省级精品课,基础教育精品课获东莞市一等奖,慕课作品多次获东莞市一等奖。刘老师不仅小古文上得妙,她还对习作评价策略进行了持久的探索。刘老师在专题讲座《让习作评价华丽转身》中,结合自己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分别从习作评改的重要性、习作评改的策略指导、习作评改的范例展示三个方面为现场老师解疑释惑。她的讲座深入浅出,既有理论表述,又有实例佐证,让大家拍手叫绝。
叶圣陶先生曾说:“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可是,如何把学生的习作修改得更正确,更完美?一线教师在习作修改当中,却是频频不得要领,甚至一改学生习作就“色变”。刘老师从使用习作评价量表、学生自评自改、学生互评互改等多种习作评改策略为现场老师指点迷津,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活动总结
最后,茂名市潘毅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茂南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潘毅同志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明确“要想有收获,必须要有困惑”,强调团队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主动性。
冬日共研,催开一树梅香;追梦语文,沉醉一路芬芳。潘毅名师工作室全体学员为了追寻更美的教育风景,将积蓄力量,并肩同行。
图文:邓莹
排版:黄琼梅
审核:潘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