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尽冬来,寒风料峭。11月30日,伴随着初冬的丝丝凉意,奎屯市小学数学巩海英教学能手工作室全体成员及各校六年级数学教师齐聚第七小学,一起聆听了张金和老师精心准备的《确定起跑线》一课。
本次活动围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课《确定起跑线》展开,共四个环节:
1.现场课
2.说课
3.微讲座
4.评课
环节一:现场课
课前,跨学科式主题学习
为了上好《确定起跑线》这一节课,张老师在课前与体育老师充分沟通,同体育老师带领学生在标准的400米跑道上进行跑步比赛,了解跑道的相关知识,测量相关数据,完成课前跨学科式主题学习。
课中,探究式学习
课中,以学生实地测量反馈的问题为引领,展开探究式的学习。
通过比赛,结合自己参与的400米跑步比赛的情境,学生很容易发现终点线的位置相同,而起跑线的位置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在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之后,发现是因为外圈跑道比内圈跑道长的原因,在终点线相同的情况下,为了使比赛公平,外圈跑道起跑线的位置就要向前移,那外圈起跑线的位置到底应该往前移动多少呢?也就是相邻的两条跑道相差多少米呢?引出这节课的核心问题:相邻跑道的长度相差多少米?
学生对跑道的充分了解后,计算相邻跑道的长度差。有的同学是利用外圈跑道全长减内圈跑道全长来求相邻起跑线的长度差的。而有的同学则通过观察平面图,认为直道部分都相同,完全可以不算直道部分,只算合成后两个圆的周长之差就可以了,并用跑道课件进行了演示,通过演示。在对比后同学们一致认为用“外圆周长-内圆周长”来求相邻起跑线的长度差更为简单快捷。由于圆周长的计算涉及π的运算,计算量较大,可直接把圆周率用π代入计算填表,学生用含有π的算式很快表示出各圆的周长,并通过计算得出相邻跑道长度差距是 2.5π。因为内外两跑道的差距和直道没有关系,只和弯道有关,弯道的差就是两个跑道的差。
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差为什么每次都是 2.5π?学生在深层次思考后发现,因为相邻两弯道的直径每次都增加 2.5,而 2.5恰好是两个道宽。张老师结合图引导学生直观的看出外圈圆直径是在内圈圆直径的基础上增加 2个道宽,根据圆的周长公式,外圈圆周长就比内圈圆增加了 2个道宽乘π,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相邻跑道的长度差就是道宽×2×π。
通过改变赛程进行变式练习,结果用代数式来表示,减轻了学生计算的负担,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
课后,实践作业
数学的学习只有应用与生活,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课后实践作业让研究触角延伸到课堂以外,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实践到具体情境中,将“确定起跑线”从“纸上明理”迈向“学科实践”。将纸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跨学科融合。提高实践与应用的有效性。留给学生课下探究的空间800米的起点如何确定。
环节二:说课
王娟老师以核心素养为本位进行说课。本节课是综合构建的素养目标,他们不能单纯的割裂来看,应该是一个融合的整体,以综合所学知识确定各条跑道线的起点为主线,在观察、计算、推理等数学活动中,优化数学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抽象、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共同体现了数学的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环节三:微讲座
王老师深入浅出的分析了本节综合实践课。本节课通过“确定起跑线”的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还掌握了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知识,以及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也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环节四:评课
赵雨薇老师:
张老师的课以真实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整节课结构完成,将学生带到操场实地感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发展了学生的“四能”。在探究问题时,简化计算过程,凸现数学模型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开拓学习视野。
黄娟老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张老师紧密联系生活与体育课相融合,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朱亚男老师:通过听张老师的讲课,王老师的说课,及王老师微讲座这一流程,完整的说明整堂课的设计流程及意图,尤其在课前,张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去体会体育赛事上的一些问题,了解标准运动场环形跑道的结构。为学生理清思路,到底是求面积还是周长?在对现实问题或情境进行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此次优质课活动既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挖掘潜能、超越自我的平台,也为其他老师创设了观摩学习、研讨交流的机会,也必将激励教师们更加深入钻研课堂教学,提升学科素养,推动数学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编辑:王娟
审核:巩海英 王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