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书名《致青年教师》
该书是吴非告别讲台之作。在书中,作者与青年教师促膝谈心,将3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教训和盘托出。该书40余篇随笔文章,涉及青年教师工作与生活的诸多方面。作者就像是一个即将交班的老师傅,手把手地在教徒弟,领着我们去思考和解决一个个即将面对的问题。
吴非(1950年- ),王栋生的笔名,生于南京,南京师范大学附中退休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以来三次获得“林放杂文奖”。著有《不跪着教书》、《中国人的人生观》、《前方是什么》、《致青年教师》等。
作者是一位语文教师,又是一位杂文家。30年教师生涯,他心怀“人的教育”,主张教育要培养人格和情感健全的人;呼吁教师“不跪着教书”,践行着一位独立思考、敢于捍卫教育常识的教师的尊严。课余生活,他矢志创作,文风犀利,千余篇杂文谈笑怒骂,指向教育时弊。
王蓉蓉老师是本次的主讲人,读完这本书,她说:本书是吴非老师退休后对课堂教学、教育现象等的反思。该书前言里提到本书名的由来:想到我也许有资格做块铺路石,把思考与教训奉献给青年同行,以期少走弯路,节省学费。
她说:我们中国人经常宣传每一种职业的辛苦,诸般不易,而往往忽略了职业在“进乎技矣”的境界中的幸福与乐趣,这也造成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种种顾虑。而教育是陶冶人之心灵的职业,它应当有比一般职业更多的快乐。“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订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也应当是教师自身的追求。如果教师不敬重自己的职业,没有自觉的进德修业的意识,他能有职业幸福感吗?这是致青年教师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范本。
活动中,老师们结合自身的阅读感悟,为大家讲述了他们的读书故事,或娓娓道来,或激情四射。有的讲述自己喜爱的篇章段落,有的分享心得体会。大家畅所欲言,以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感情传递出分享的喜“阅”,用讲述的方式与大家共“沐”书香。
林晓倩老师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对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也有着她自身的见解,吴非老师的这本书用其平实的语调,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前路漫漫,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们会努力地在前辈的指引下阔步前行!我们都是种树人,静待每一株幼苗茁壮成长!
张慧铧老师用自己幽默风趣的方式,“爱所有的孩子。”这是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但当她掩卷再次品味时,心想:心里装着学生,爱所有的孩子,不正是贯穿整部书的灵魂吗?不正是吴老师所提倡的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吗?因此,只有“心里装着学生”,我们才会怀揣着教育理想永不放弃,我们才能克服一己的狭隘自私,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只有“心里装着学生”,我们才会深深地知道“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慢慢地成长;只有“心里装着学生”,我们才会宽容地对待学生,才会真诚地赏识每一位孩子,才会在学生心里播下一粒粒美丽的种子!
李芳老师说书中令她印象较深的还有这么一段话:“教育的特征是‘慢’,像种庄稼,只不过农业周期一般以年为度,而人的成长和发展,可能更像林木的生长,需要更长久的年代。”作为教师,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学生多学一点,上课的时候忍不住会给学生多讲一些,甚至还会拖堂。我完全理解,我也相信这样的老师是很负责很认真的,最起码在授课的时候毫不惜力。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忽略了教学的客观情况和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小学生为例,依据年龄特征,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教师提前做好教学计划,是可以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的,所以教师不要太心急,给学生一些成长的时间。花的周期不同,我们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
杨鑫老师说她发现,“热爱” 还能产生很强的向心力。在和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自身展示出来的投入与热爱,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产生很强的向心力,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全情投入到活动中去,让学生也感受并享受拼尽全力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样一来,每次互动都会让学生印象深刻,收获良多。对于我这样一个青年教师来说,也许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我能留给学生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最后,林世清副校长对本次读书交流会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认为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
教学应当是一种缓慢的艺术,缓需要平和、平静,慢需要耐心、耐性。慢下来,逐本舍末;慢下来,静待花开;慢下来,感悟生活,只有慢下来,我们才能品出这一路走来沁人心脾的幸福花香。
吴非老师用一个个平凡、真实的故事和我们细说了教育的本质,为我们解开了一些困惑迷津,告诫我们要注重教育的细节,更要坚守自己的初心,珍视自己对教育的热爱。我感觉我的内心更加地坚定和平静了,自己的理想像是得到了某种遥远的支持,希望我们都能以更加平和且坚定的步伐继续行走在教育的光辉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