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用“心”育人

创建于2023-12-01
阅读 1243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优化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阶段教育不容忽视的责任。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

1. 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

2. 求知欲较强;

3. 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

4. 诚实而不说谎;

5. 有自尊心和一定的信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基于此,我校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常规活动,包括依托地方教材每两周一次的心理常规课、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以及有趣的心理游戏。

心理健康班会

心理健康常规课

03:30
02:47
02:19
03:01
02:28

心理健康游戏

  通过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学生们学会悦纳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积极面对困难,团结合作解决困难,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开朗,更自信,更勇敢。

遇到心理问题怎么办?


  • 家长可以怎么做?

①倾听孩子说话

    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常跟孩子聊天,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说话时,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最温馨的。

②宽容与约束都重要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③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 老师可以怎么做?

①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以各种方式:真诚的微笑、关切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②善于疏导,培养情感

    老师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心理现象,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指导学生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容事,情感丰富。

③组织实践,锻炼意志

    学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炼,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志,形成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走向成熟。

  • 学生可以怎么做?

  家校合作,齐心协力,关注孩子多方面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孩子们播种好习惯,收获好性格,享受好人生!家校共育的路还很长,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点亮孩子们的心灯,照亮他们未来的漫漫长路!

阅读 124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